从连云港市的乒乓球冠军,到能歌善舞的文艺爱好者,从舞文弄墨的才情佳人,到电子产品的发烧友……张国良是个很有趣的人。
他热爱生活,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就像他手里拿着的ipone4。张国良说,我需要保持一个不断学习的状态,了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最新鲜的资讯。
生长于乡下的张国良保留了农民宝贵的DNA,个性单纯而执著。他视危机为良机,当周围一片黯然时,他发起多次收购;同时,他又脚踏实地,带领企业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扎扎实实经得起风浪。
张国良 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国良的战略筹码
十几年,鹰游从单一的后整理纺机企业迅速成长为拥有十余个公司的集团,一路所向披靡,将毛毯、毛绒、服饰、家纺、碳纤维等领域尽数收入囊中,并且全部开花结果。作为一个强劲的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张国良让我们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强者。
心中有数
张国良介绍集团所涉及的领域:鹰游纺机、立成毛绒、迎雁新材料、飞雁毛毯、人造毛皮、金典服饰、神鹰碳纤维、神鹰碳纤维自行车、鹰游碳塑……这些都是张国良这些年在商场上战绩的证明。更令人感叹的是:这么多的公司,这么多的领域,都竞相开花结果,齐头并进在“鹰游集团”,一片欣欣向荣。这不免勾起人们的好奇: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当你听完他的故事,答案就是清晰的两个字:战略。
2001年的时候,连云港市毛巾厂宣告破产。这个毛巾厂在连云港市来说是一个大企业,在破产前已停产四五年,一直没有正常运转,所欠银行贷款达9000多万元,到破产时还有1000多名职工没有安置。就是这样一个倒闭的毛巾厂,张国良决定对它进行收购重组。意向一提出,不少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当时我们的企业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实力,那时刚刚兼并了两个企业,之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正在建设纺机工业园,不少人都在担心,我们能背得起这个包袱吗?”张国良讲到此笑了笑,继而严肃地说到:“我的每一项决定都是经过充分考虑的,不是一种盲目的行为。我当时看到这个厂做毛巾的设备都很齐全,但都非常落后,如果我当时硬着头皮还做毛巾,并不具备优势,进行技术改造,也没有实力,于是我把所有的设备都卖了,决定做毛毯。考虑到毛巾厂是全市仅有的一块印染基地,将其收购可以上大型的毛毯生产线。因为我是做后整理设备的,为中国毛毯企业提供所有的后整理设备,我不如用自己的设备来做毛毯,就这样我把毛毯做起来了。”
毛毯厂刚刚组建,毛毯能做起来已经很不容易了,怎么才能让它站住脚?张国良思考了许久,最终的结论还是回到基本点——技术上做出突破。“当时纬编毛毯很多人都能做,但是纬编单层毛毯全国却没有一个能做得出来,这个技术是我们第一个研究出来的。”张国良即便现在提起,也是一脸自豪。
“为了能有更好的市场表现,能够带动更多的产品被认可。当时我们纺织机械厂做的起毛机,我给它一个定位——专门做纬编单层毛毯的起毛机,这样一来,全国各地的毛毯厂都想来买,但是我没有卖,我就跟他们说我们毛毯厂刚起步,就靠这些东西支撑。而实际情况是,纬编单层毛毯并不是因为起毛机才做出来,而是本身工艺的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市场发展和巩固,我们觉得应该可以放开了,就把纬编单层毛毯从织造到定型等一整套工艺都交给客户,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卖起毛机,当时起毛机也因为毛毯一炮打响。”“商场之上,有时还是需要一些策略的。”张国良深谙此理。
毛毯厂的成功,只是张国良众多精彩收购兼并中的一例,尽管每个企业“成活”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大多都是在张国良高明的战略之下,焕发生机。
碳纤维,新挑战
鹰游保持着稳定的市场地位,有着众多的增长路径,作为集团的领路人,张国良一直坚持正确的战略方向不变,以他独到的眼光,捕捉到一次又一次增长的良机。
张国良是增长猎手,他让集团旗下公司都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运行。这个增长猎手的智慧,不仅在于他知道怎么增长,而且还知道哪个领域潜在着增长点。
“我在实现一个梦想,我被梦想中的激情所燃烧,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为此,一段时间以来,我吃不好,睡不好……我拜访了我国研究碳纤维领域几乎所有的专家,也参观了研究碳纤维的几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没有一个专家不对我泼冷水,他们认为这东西难度太大……恰恰是这些认为我干不了的专家,他们的谈话给了我反向的思维,深刻的启示。我有了自己的思路,好像是找到了一条中国碳纤维的真正的出路……我真的干了,我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地去干了……我不会退缩,没有退路。”张国良在《碳纤维的梦想》一文中这样写到,而这些也正是张国良“碳纤维”之路上的坚定与勇气。
张国良说,刚开始接触碳纤维的时候,真是什么都不懂,就连最基本的碳纤维的分子式都不会写;而现在,经过这么多年地潜心研究,不管哪个环节,他都能倒背如流。“不是我比别人聪明,而是我比别人勤奋,有耐心。我相信我自己。”
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于2007年10月由中国复合材料集团、连云港鹰游纺机和江苏奥神集团联合组建,致力于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碳纤维自主创新产业化的攻关工程。通过三年多不懈攻关奋进,建成了目前全国前后配套最大,年产3200吨原丝、1220吨碳丝的碳纤维产业化生产企业,成为全国碳纤维产业化攻关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突破性亮点。目前,中复神鹰启动了2000吨/年新型碳纤维研发攻关工程,开展了研发新工艺新技术,向T700、大丝束等更高更新的产品领域迈进,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达到万吨生产能力,使之成为我国最大碳纤维生产基地。
鹰游以多年从事传统主业——纺机制造业积累下的真金白银投入碳纤维产业化,而这一新材料的产业化又反过来实现了对传统主业的带动。从这一点上看,鹰游的碳纤维项目不仅仅意味着企业多元化运营的一个新增长点,更意味着连接企业传统主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道桥梁。
最熟悉的技术
张国良说:“看不见硝烟的商战是很残酷的,所以你不仅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还要不断探索竞争的技巧,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你是不会有自己的天空的。”竞争技巧对于张国良这样一个战略高手来说,早已驾轻就熟。相对于那些技巧,张国良更关心,更重视的还是“技术”,又或者这样说:技术,就是竞争技巧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我们企业身处连云港,它周边的配套、市场并没有多少优势,我们企业真正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是在技术上比同行先进那么一点点,我们这些年就是这样生存发展的。”
每当说起技术,张国良总是流露出百分百的自信,“我在企业,最熟悉的就是‘技术’,我对我们厂每个领域的技术钻研都很深,我不仅仅是做董事长,还做技术上的带头人,我们集团下面有15家公司,涉及纺机、毛绒、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我天天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技术人员在一起,探讨产品,探讨技术,我80%的时间都是这样过的。”
张国良对于技术的研究,近乎痴迷。记得2004年的时候,毛毯厂的工作人员在杭州买了一条轧花毛毯的样品回来,那是在欧洲非常流行的款式,非常漂亮。但是当把毛毯打开,所有人都吃惊了,“这么大的面积,这些花型是怎么轧出来的?”当时正赶上要过春节,职工都要放假了,张国良就把毛毯放在自家二楼阳台的栏杆上,整天挂在那里,没事就坐在那里琢磨,整整想了一个春节。大年初五,他迫不及待地把厂里的技术人员都喊来了,也许就是那句老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国良终于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批量生产之后,轧花毛毯也成为集团增长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那火爆程度真是难以想象,直到现在,我们这个毛毯一年也要出四五百个货柜。”张国良这些年尝尽了技术进步给他带来的甜头。
现在,公司每年都有10余项新产品投放市场,先后申报国家专利30余项,发明专利6项,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60余项,国家级奖励25项,省部级奖励50余项……作为全国纺织后整理行业的龙头企业,鹰游纺机在国内市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以其优良的性价比均跻身国际市场,产品已形成起毛、烫剪、刷毛、磨毛、印染、特整、前纺、合成皮革、纤维设备9大系列100余种规格,很多专利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目前年产纺织后整理设备2000台套,市场占有率达90%,并远销东南亚、印巴、南非、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为了新技术的攻关,新产品的研发,这么多年来张国良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深知“比同行进步一点点”背后的价值。尽管辛苦,但看着企业利润不断增长,看着市场空白被自己一个个添补,这些辛苦都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