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赵林中创业记
    作者:中国纺织 时间:2013-09-17 评论(0)
        1986年刚到国营诸暨针织厂时,赵林中脑子一懵。当时针织厂在一个小弄堂里,地方很小,厂房、宿舍全在里面了,人称“72家房客”。
        赵林中感觉是被领导骗去的,但他偏有不服输的劲头。凭借自己敏锐的市场意识,他提出“饿煞不如犯‘法’”、“小河有水大河满”、“职工的事最小也是大事”等改革思想,针织厂到1988年底止住了亏损。
    贫苦农民出身、没读过大学,这是赵林中的出身,但11年间,他兼并了22家地方困难国企,组建了一个有着上万职工、并具有独特企业文化的现代国有控股企业——富润控股集团。

    赵林中 富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林中创业记
       
        赵林中进厂后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我既然来了,头发披散了。”意思是豁出去了,要好好干下去。第二句话:“这个不到100人的国有厂,我听说你们都有关系的,但是人人都有关系等于没有关系。”
        当时,诸暨流传一句话:“若要富,做坯布”,有人建议赵林中做坯布,出口或者卖到深圳等沿海城市去,赵林中一票生意半个月就赚了50万。

    赵林中算账

        赚到了第一桶金,赵林中发现搞企业必须“出奇出格”。当年,他就在厂里的车间搞承包,把车间承包给车间主任、并下放权力,主任对外就声称是某某厂的厂长,但是“厂长”签合同还是需要赵林中签字,因为没有法人资格。这就是模拟二级法人,国企改革的第一步。
        车间承包第一年,有一个漂染车间主任按协议应奖两万多元钱。这在诸暨县城里一传开,全城人都议论纷纷,但是赵林中不管,“我认为这本来是个亏损厂,只要扭亏就好了”。
        车间搞承包,新鲜劲不久就过去了,1988年起,赵林中又开始筹办中外合资企业。那时,诸暨有一家与日本合资的企业,针织厂是第二家筹办合资的。按照赵林中的思路,合资后就能进口设备,能享受优惠政策,有自营进出口权了。1989年,针织厂同香港的富春集团合资,名字叫做中外合资富润针织有限公司。“外资占注册资本的25%,他们打进来38万美元,中外合资的牌子就树起来了”,赵林中回忆说。
        以后的事实证明,中外合资富润针织有限公司的成立,就是富润集团的转折点。
        合资后,上世纪90年代,诸暨已经出现了民营企业。赵林中就想,既然承包制不再新鲜,那要不改为公私合营,让车间主任和骨干等在车间里也有点资产。比如,车间里国有资产有200万,你拿出几十万元钱来模拟股份制。等车间有了利润,就按照比例来分红,这就是公私合营。这样车间里有了自己的资产,车间主任和骨干等才有积极性。

    改制无捷径

        “兼并企业的事我一直觉得是一种命运。为什么是命运呢?因为很偶然。”
        1992年,当时的国营诸暨酒厂经营不好,根据市领导的意思,最好要有一个大企业来兼并。“兼并”在那个时候是很时髦的新名词。当时计经委是企业的主管部门,市长让计经委主任到诸暨绢纺织厂和诸暨化肥厂听听他们的想法。
        计经委主任带着两个办事员先到绢纺厂、再到化肥厂,但两个厂长均委婉拒绝了。三个人垂头丧气的一路过来,经过针织厂,看看也到了吃午饭时侯了,就决定到针织厂吃午饭。
        中饭很简单,在厂里食堂吃的,聊天时说到兼并酒厂的事,说着说着,计经委主任突然问:“赵林中,要不你兼并这个酒厂?”赵林中问:“兼并是什么意思啊?”“兼并啊,比如诸暨酒厂是国有企业,如果这家企业被诸暨针织厂兼并,那这家企业就归你管。什么资产、什么债务、什么人员啊都要归你的。当地政府有权组合。”在弄明白兼并意思后,赵林中当时就说了三个字:“好的呀!”
        对于第一次兼并,赵林中很慎重,“我专门开了一个欢迎会,拉了一条横幅,还写了一幅对联,会上我把‘兼并’说成‘合并’。”
        兼并酒厂后便一发不可收拾,领导一看哪个企业不行了就让赵林中兼并,而且纺织企业居多。经常是领导找他谈话一个多小时,赵林中只用三秒钟回答一句“那好的”。
        从1992年到2003年,富润兼并了很多企业,接收职工9000多名。“兼并了这么多厂,并非所有厂在我手里都扭亏为盈了。有些厂到现在都没有盈利,只能说比原来好了一些。但是,有些变化大的厂自己都不相信,也都在进行自我总结。我认为就是机制、观念不同了。”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