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禄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李嘉禄 创新就是生活
李嘉禄的复合材料研究所是从学校边上的两间小平房里开始的,外间是李嘉禄的办公室,里间便是实验室。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成立,发展到今天,在李嘉禄的带领下,已经成为我国纺织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开发基地,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方向,培养了大批硕士生、博士生,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托起神4
李嘉禄说自己是“一般人”,他的个人经历看上去很简单,从小学到初中,到考上耀华中学读高中,学习一贯优秀,然后上山下乡,接着高考、读研、做访问学者一切顺其自然。
但这位“一般人”却是能把现代纺织技术应用到卫星、导弹上的人。李嘉禄留学归国后致力于“三维异型整体编织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这是国外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级纺织复合材料,这种材料一出现,就受到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医疗卫生等研究单位及相关行业的高度重视。
李嘉禄主持的复合材料研究所早有成果诞生,在2002年,利用三维编织技术做成的碳纤维整体异型接头的连接角盒就已经用在当年成功发射的“神舟4号”飞船上。
这些年他们不仅仅为神舟4号提供了连接角盒,还为卫星的发动机支架提供了关键承力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连接件,以及卫星桁架结构的连接件,一次成型的飞行员头盔,甚至先进武器上的部分三维纺织复合材料制件等等。
现在他们正参与国家探月工程,研究制作登月月球车着陆腿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支架结构。他们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项目提供了急需的三维纺织复合材料制件,让这些制件更轻型,精确度更高、性能更优秀。这项《卫星空间桁架结构用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整体连接件的研制》获得了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究成果推向市场
在研究初期,李嘉禄将重点放在编织工艺上和计算机控制的大型三维编织机的研制上,历时三年,遭遇过多次试验失败,整个项目曾一度陷入绝境,但最后还是获得了成功。
李教授还记得当年研究锥形体编织工艺时,让他们煞费苦心。“锥形体的编织如果要从大头开始挂纱,就要解决锥体从大到小纱线越来越少的问题。开始我们用集中剪纱的办法,却发现编完后织物上就会出现一个洞,这对耐烧蚀的材料来说是致命伤。后来改为分段平移纱,逐步错开剪纱,保持运动一致,克服了这个难关。这种编织工艺一旦出错,就好像一头在编而另一头在拆,容不得半点差错。”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谈到对李教授印象最深的就是,“科研中遇到再大的失败,他从不发火,也不沮丧,而是仔细琢磨重新再来”。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逐步掌握了三维织物的设计、织造技术、并完成了三维编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但他们当时编出的制件实际上还是一个软的织物,是个半成品。为了使三维纺织复合材料得到迅速应用,他们又及时研究出三维纺织复合材料的复合固化工艺、 研制出复合固化用的设备,实现了三维纺织复合材料从设计、织造到复合固化,制成制件的全过程,实现了三维纺织复合材料制件的生产,直接去开发所需要的产品。
为了达到更好的应用目的,他们又系统研究了纱线结构和材料性能的关系、研究了满足性能要求的三维纺织复合材料构件的设计。同时又深入研究了在复合固化过程中树脂在三维织物中的渗透机理,并开发出一套模拟系统,保证了在注树脂过程中,不同形状制件能充满树脂,达到一次注树脂成功,这套模拟系统获得了2006年的桑麻科技奖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