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李德茂:突破纺织“禁区”
    作者:中国纺织 时间:2013-10-20 评论(0)
        一位老人,还是一名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很难相信这样状况的李德茂,在山西南部阳城县的一个小山窝里,正在领导着这样一场大麻纺织技术的不断创新,并仍然坚持在第一线。
        在这个外表看来有些破旧,不太起眼的厂子里,李德茂率领的核心团队却是干劲十足,提及李德茂,他们对这个带他们一路走向成功的老人充满敬意。
        谈及山西绿洲的未来,李德茂心情显得有些沉重,究其缘因,他总是在忧心于自己身体难以承受,感叹于老国企的改制进展太慢,喜悦于如今形成的科研创新的节节进步,而向往于未来的企业发展前景。
        他说自己已经老了,除了想把企业带到更高更强更有竞争力的位置,除了想继续攻克大麻纺织的各种技术难关外,别无所求。
     

    李德茂 山西绿洲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李德茂 突破纺织“禁区”

        山西绿洲的前身——晋城市纺织厂是一个生产低支纯棉纱、窄幅布的小型棉纺企业。到1992年公司终因产品单一、纯棉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等多种因素,陷入濒临破产倒闭的窘境。
        在严峻的形势下,李德茂果断做出了“开发利用大麻纤维,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战略决策。
        10多年来,山西绿洲始终坚持“科技领先、创新发展”的自主创新精神,追求卓越、不懈进取,使企业实现了由生产纯棉产品向大麻脱胶、梳理、纺织、服装加工为一体的大麻纺织企业。

    突破大麻脱胶技术

        大麻纤维及纺织品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国际、国内新兴的研究领域。大麻纺织品具有抑菌防霉、吸湿透气、无静电、屏蔽紫外线等独特性能,是典型的绿色产品。
        但由于大麻纤维形态特殊、非纤维含量高、加工难度大,特别是大麻脱胶技术长期没有突破,其可纺性被纺织界视为“禁区”。
        1992年担任厂长之后,不甘心企业命运在自己手中断送的李德茂,经过认真思考,决心克服重重困难,突破当时国内纺织界在大麻纤维利用中尚存在的“禁区”,开发大麻系列产品,走出一条调整结构、科技兴企的路子。
      随后的几年里,李德茂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泡在车间和实验室里,开始挑战大麻脱硫、精干麻预处理、大麻短纤维梳棉等一个个科技难题,并最终成功取得了大麻纺织品开发的多项科研成果和核心技术,也使企业近年来始终在大麻纺织生产上保持了国内先进水平。
      在产品工艺上精益求精的李德茂,为了使经过“后整理”的大麻面料保持挺括柔软、垂悬飘逸的风格,有时亲自到后整理厂家研究制定工艺,现场监督管理,在外地一呆就是十几天。为了选择大麻靛蓝牛仔布的合作厂家,他曾走遍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的几十个厂家。
        从1993年起,绿洲先后累计投资1.184亿元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并探索性地将纺织高新技术应用到大麻纺织工艺技术之中。最终,企业先后成功开发试制出的四大系列300多个品种,获得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17种面料作为替代进口面料先后被评选为“中国流行面料”。现在,企业不仅获得了丰厚回报,生产的大麻系列产品也成为山西省“十五”期间重点扶持的潜力产品。

    建立产学研机制

        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李德茂主要采取了几个方面的措施: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对纺纱、织造、麻纺、信息化、技术装备的攻关,配备了USTER条干均匀仪、电子织物强力机、纤维质量分析仪等国际、国内先进的检测试验设备126台(套)。
        如今,山西绿洲拥有专职研发人员164人,其中4人被聘请为“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外李德茂积极实行产学研合作,广泛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先后与德国和加拿大的大麻研究所、天津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轻纺与美术学院、中国苎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长期聘请美国面料高级设计师、德国高级服装设计师进行大麻终端产品开发,并聘请了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中国麻纺协会等国内10多名麻纺专家为技术顾问。
        多年来,李德茂坚持企业拿出不少于销售收入的5%的经费投入于科研开发,逐步形成和完善科技投入产出的机制。
        李德茂深知,欲更进一步,将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更离不开对工艺技术的研究创新。
        因此,2007年,他针对山西绿洲大麻生产线存在的缺陷,下达了脱胶技术攻关、高支纯大麻长(湿)纺纱和大麻混纺技术攻关等多项课题,使纯大麻可纺纱支数突破了60Nm、大麻混纺纱突破了100Nm,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