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阳光使者陈丽芬
    作者:中国纺织 时间:2013-10-27 评论(0)
     
        陈丽芬出生在苏南江阴的一个普通人家,一米六的个头,不足百斤的体重,白净的面容,精致的五官,一身裁剪得体的套装,恰到好外地衬托出江南女子特有的娇小体型。举手投足间,透着果敢、自信和刚毅,使文弱中又平添几许阳刚。
        1979年,20岁的陈丽芬成为江阴毛纺厂的一名普通女工,她用14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工艺员、车间主任、生技科长、副厂长,直到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角色转变,见证了中国毛纺行业由弱到强、由强到优的整个历程。
       


    陈丽芬 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阳光使者陈丽芬
       
        拥有员工1.5 万人,精毛纺纱锭15 万锭,年产精纺呢绒3000 万米,年产高档服装300 万套的阳光集团成立于1986 年。在素有“纺织之乡”之称的江阴市,阳光在23 年间创造了中国毛纺业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好、科技含量最高、产品品质最优、花色品种最多等数个“全国之最”,被誉为“中国毛纺行业巨子”。
        然而,当阳光刚刚从当地一家乡镇企业分离出来的时候,却恰逢毛纺行业的低潮,有七年毛纺产品开发、生产经验的陈丽芬以专业人员特有的眼光和悟性,对精纺呢绒的潜在优势和市场前景进行论证分析,提出了立即上马5000 锭精纺纱锭的建议,随后贷款560 万元购买了精纺设备,以最快速度设计、施工、安装、投产,并成功抢占了复苏期的毛纺市场,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陈丽芬也由此开始了与阳光的共同成长。23 年来,当阳光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的时候,陈丽芬也脚踏实地、不负众望地完成了从一名生技科长、副厂长,直到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结理的角色转变,见证了阳光集团乃至中国毛纺行业由弱到强、由强到优的整个历程。

        平稳渡过世界金融危机

       
    2008 年,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外销市场疲软,而阳光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和良性发展,原来早在3 年前,“阳光”已经开始着手对外销比例进行调整,从2006 年的70%、2007 年的65% 调整到2008 年的60%,直至目前的50%。这一决策源自陈丽芬在客户服务过程中的一次思考。陈丽芬对阳光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所累积起来的实力非常自信,有一次她问一个国外客户,你们需要的产品我们都可以提供,为什么不把全部单子都给我们?这个客户说,“不是你们提供不了这样的产品,也不是你们的质量不如别人,这是我们的惯例,‘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一席话引起了陈丽芬的警觉,在详细调查了这些客户下单的比例后,决定对阳光当时的70% 外销比例进行缩减调整。
        进入2008 年,阳光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本节能,控制成本,通过“练内功”增强国际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找准机会,抓住机遇,引进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员,充实阳光原有的管理团队。此外,阳光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抢占国内外市场。并着力打造自主品牌,以增加产品附加值。

        专业、敬业、乐业的阳光人

        
     在陈丽芬眼里,自己是一个“阳光人”,因为她与阳光一同成长,须臾未曾离开,在周围人眼里,陈丽芬代表的也正是“阳光人”的典型形象:专业、敬业、乐业。正是这样一群热爱阳光,与阳光同命运、共发展的“阳光人”成就了阳光的辉煌,而阳光的人才培养和建设机制也是维护创新氛围、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石。
         阳光实现自主培养与招聘引进相结合,每年都向社会招聘和引进大中专毕业生,目前,高素质的人才比例达到了15%,企业拥有1 名国家级专家、2 名“江苏省333 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形成了以国家级专家、博士为技术带头人的高素质人才梯队,为保持高水平的研发能力提供了保障。
         阳光多渠道、多专业、多层次地挖掘人才、引进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在阳光,具有特长的人都能找到最合适的岗位,发挥最大的能量。
         阳光还设有专门的培训中心,每年都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聘请专业人才,分车间、分工种、大范围地培养骨干。为鼓励各类人才的知识更新,企业不定期组织生产、管理、设计及营销等部门的骨干走出国门,并在国内外建设信息网点、情报机构。同时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到国外考察、培训,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进行国际交流活动。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