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逄奉建:创新要走在市场前面
    作者:中国纺织 时间:2013-10-10 评论(0)
        可能是东华大学博士出身的缘故,逄奉建的言行举止多了几分书卷气,但更多的是透出那股睿智、干练的神采。他对事业有着执着追求,做人豪爽而真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984年本科毕业就进厂的逄奉建在山东海龙工作已有20多年,作为一个见证了企业多年风雨的元老,他对山东海龙注入了深厚的感情,他的梦想就寄托在山东海龙的身上并通过山东海龙得以实现。
        许多员工和技术骨干这样评价他:最佩服的就是逄总的学习能力,能够随时学、随时用。这是对逄奉建性格的一种高度概括,在山东海龙的22年时间里,他坚持学习,在工作之余,还完成了博士的学业,直至成为一名博士生导师,这绝非一件易事。
       


    逄奉建 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逄奉建 创新要走在市场前面
        “科技创新必须走在市场的前面,要有一个提前量。一项产品等到市场开始认识到其价值,企业再组织开发、上项目,肯定来不及,这就像赶公共汽车一样,必须在车进站前到达车站。”这是逄奉建对于科技创新的形象比喻,昭示了山东海龙对科技创新的态度。
        在我国数量众多的纺织化纤生产企业中,山东海龙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它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粘胶化纤生产基地之一。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起步,到今天名震行业的化纤生产基地,海龙赢得了一轮又一轮的市场竞争,并于1996年12月26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我国纺织行业最早上市的企业之一。市场不会偏袒任何一家企业,海龙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逄奉建和他麾下的团队。在他的操控下,不断创新的海龙跨过了一道道市场的坎,直到成就了今日的海龙。

        “看家宝”

        由于是技术人员出身,逄奉建对科技的投入尤其重视,他清楚技术领先意味着什么。
        先让我们把眼光回转到10年前,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粘胶短纤维行业的生产设备存在单机容量小、单线产能低、能耗指标高、三废排放量大等问题。同时期的海龙在国内行业中只能算一个中型企业,粘胶短纤维产品质量不高,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还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局面,企业发展并不顺畅。
        海龙决策层已经认清现状,粘胶纤维常规产品产能过剩,如果继续走拼资源、拼消耗的老路,势必陷入低水平、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因此,必须要敢为人先,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与对手拉开距离,从而进入“无竞争”的更高层次。
        就在此时,逄奉建临危受命,承担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年产二万吨粘胶短纤维工艺与设备研究》。结合我国几十年的化纤生产经验,他带领公司技术人员,对国内已引进的两条生产线消化吸收、研发,并于1999年对山东海龙原有生产线成功实施了国产化改造,单线产能由年产5000吨提高到20000吨,综合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引进生产线水平;随后又于2002年建成单线生产能力36000吨的生产线,其综合技术指标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新高峰

       
    2002年,逄奉建大胆提出了《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瞄准了新的目标,向更高峰攀登。历时三年攻关,成功建成投产,在前两次技术沉淀的基础上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该项目首创及研发了11项新技术、12种新型装备,创造了多项纪录:粘胶纤维生产单线产能世界最大、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国内废水综合治理效果最好、自动化控制水平最高、最早实现了大容量国产化工艺装备的柔性化生产。该项目顶替进口,已在多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而且使已推广企业的能源资源消耗、污染大幅度减少,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既是山东海龙的骄傲,也是逄奉建本人的骄傲。
        2005年对于国内化纤行业来说是残酷的一年,粘胶纤维市场竞争惨烈,行业整体利润下滑,化纤企业几乎全线亏损,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海龙的经济效益依然稳步增长,盈利能力在业内一路领先,并从此确立了业内的领先地位,企业综合实力由2001年的第五位跃居目前的粘胶行业首位。
        2006年11月15日,何梁何利基金2006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逄奉建以近年来出色的成绩荣获了“青年创新奖”, 这是何梁何利奖第一次颁发给了纺织行业工作者,是对逄奉建在纺织行业的领域内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认可。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