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毛继鸿:文化创意,新在“例外”
    作者:中国纺织 时间:2013-10-20 评论(0)
        他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以“例外”的信念,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达到一种极致。2007年春天,他那充满着中国气质的品牌登上巴黎时装周的舞台并大放异彩,向世界传播着当代中国时装业的思考和追求,为业界留下了一个标杆。
        这是毛继鸿,他的创业从带领21人负债3000多万开始,从一个工作室慢慢做成一个企业。“我不喜欢被束缚,长这么大,我就打过一次领带。”在他看来,服装是软产品,它一半是商品,一半是文化艺术品;他一直在呼吁:服装企业应当美学救国。


    毛继鸿 广州状态服装设计(珠海)有限公司 董事长

    毛继鸿 文化创意 新在“例外”

        跟技术创新相比,也许当代中国更缺乏的是创意和文化上的创新。毛继鸿了解这个短板,他正在弥补:2007年3月的巴黎时装周秋冬发布会上,世界目睹了来自中国的“无用”,带着成就和梦想,在最令人瞩目的世界时装舞台上刮起属于世界级的“中国制造”风。
        “我们都在打破规则”。毛继鸿说,受邀参加巴黎时装周,这无论对于主办方还是“例外”都是鲜见的第一次。那么,毛继鸿有何实力受到关注呢?

    亮相巴黎时装周

        15年前,毛继鸿在广州遇见同为设计师的马可,两人作为合伙人,开创了“例外”品牌。回忆起来,他觉得自己在北京服装设计学院修习设计专业时,“是班上最艺术兮兮的学生”,他设计的衣服有些纯艺术,天马行空的,别人很难认同。而马可的作品,则能做到雅俗共赏。因而他们约好,在“例外”,马可负责设计,他放弃设计师的身份,专门负责市场和运营。
        那年冬天,他们将自己设计的第一批服装放到一位朋友的小店寄卖,当晚就售出了6件。这让他感到信心充盈。实际上,从一开始到现在,“例外”都是盈利的,从没有过任何资金上的困难。公司发展到现今的规模——60多家专门店,200多名员工的设计工作室,一个拥有打板、材质研究、印染、绣花等全套工艺的制衣工厂——是如同小孩一般健康自然地成长的。
        到了2007年,“例外”显得越来越红火。毛继鸿作为总策划人携带旗下品牌“无用”在巴黎时装周上闪亮登场,赢得了国际时装界高度一致的喝彩。这场由著名设计师马可设计的静态时装秀,以别出心裁有如雕塑艺术品般的演出方式,立即成为巴黎时装周——最令人瞩目的世界时装舞台上的热门话题。
        “无用”发布于此次巴黎时装周第一天晚上7点半,这个时间段是整个时装周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与其他品牌不同,“无用”全部是静态展示,具有超强的视觉震撼力和厚重的历史感:在精心营造的明暗灯光中,观众仿如置身于一座艺术博物馆,那满身泥土的模特穿着粗麻布裙,或翘首仰望,或低头沉思,那粗糙的皮肤、黯淡的面容,总是让人想到中国成千上万靠土地为生的原生态农民。

    一个做事业的人

        毛继鸿创造了“例外”这个简单独特的名字以及和它的反转体英文“EXCEPTION”,他的想法是,“EXCEPTION”不仅是一个品牌,更代表一种观念:例外就是反的,它总是游离于大众潮流之外,却又在不断的创造着新的潮流。
        有人这样描述:在毛继鸿的店铺中,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几乎所有的人都忘记了这是一家时装专卖店,在他们看来,这更像是一座精心打造的艺术展览馆。被细细铅丝悬挂着的各季设计手稿和个性画册,以及散发着原木清香的“拾忆树”,唤起了人们由衷的赞美和敬佩。那个用了十年来创作服装艺术的设计师,是在传播基于东方哲学的当代生活艺术。
        毛继鸿始终有一个使命感,就是想让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认同中国人创造的时尚,让具有中国气质的时尚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品牌主张便是“寻找当代中国生活美学的自我”。基于这样的使命感,从一开始经营企业就在做事业而非单纯做生意,无论是“例外”还是“无用”,毛继鸿都把品牌当作是关于设计、服饰上的文化载体,在保证企业能够盈利的基础上,尽可能为了证明中国人的创造力,为了推广行业的文化。
        毛继鸿始终觉得自己没有生意人的性格特质,而是“既然不会演戏,那只好依靠真诚”,对于“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愿望,超过了拿去赚钱的商业欲望。他与马可,都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许性格当中没有“总想着照顾人”的优点,他们是“分享型”的,迫切地想要把理念拿出来,与人分享,与人互动。这是他们经营的一种方式。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