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胡祖明教授和他的“间位芳纶纸”团队
    作者:中国纺织 时间:2013-10-28 评论(0)
        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的“矩阵小球”表演项目备受瞩目,这与一位来自宁静的大学校园的教授密不可分,他就是胡祖明。作为主要研制人员,胡祖明教授参加研制的“高强高模聚乙烯”项目,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垄断,在国内形成了一个高强纤维新兴行业,2010年由胡教授领衔的团队通过积极的努力,缜密的实验,将该材料成功用于世博会开幕式表演,并获得巨大成功。
        胡教授先后主持承担和参与完成包括863、教育部和各种省部级、国内外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申请和取得专利近30项,为此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9项。
       

    胡祖明 东华大学教授、东华大学化学纤维研究所 所长
     
    胡祖明教授和他的“间位芳纶纸”团队
     
        在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楼一间办公室的窗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纸片。不明就里的或许以为是遮阳用的。其实这就是目前我国高性能纤维家族的新宠儿——间位芳纶(也称芳纶1313)制成的纸。
        貌不惊人的间位芳纶纸能耐受200℃以上的高温,高于此温度则会碳化分解形成隔热层,由于其兼有纸质的轻薄和面料的可纺等特点,若用作电器绝缘材料,不仅可大大提升机电产品的性能,而且还能使之瘦身减重,属于革命性的新型材料,可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电子通讯等领域。多年来,此类高端产品的规模生产一直因技术开发难度大等原因,被少数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面对这一难题,东华大学胡祖明教授团队联合企业持续攻关,从小试、到中试,直至投产,直接经济效益近4亿元。2009年初,东华大学《间位芳纶及绝缘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成果一举夺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实验室里实现“中国制造”
     
        “早在90年代初,我国化学纤维的生产量就是世界第一了,占世界的1/3。但当时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几乎为零。”胡祖明回忆道,“从那时起,我们东华大学的相关团队就开始决心对高强高膜聚乙烯、碳纤维、芳纶这世界公认的三大高性能纤维产业化课题进行攻关”。
        因此,胡教授开设“高技术纤维”课程,受到学生好评,获评上海市精品课程。近年来,胡教授先后主持承担和参与完成包括863、教育部和各种省部级、国内外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申请和取得专利近30项,为此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9项。
        面对间位芳纶相关材料和技术的国外长期封锁,整个团队只有从零开始,披荆斩棘走“从原料到装备,从技术到工艺都是中国制造”的自主研发之路。“可以说是压力很大、困难重重……”胡祖明回想这些年的攻关之路仍感慨万千。
        聚合工艺方面没有现成的装置,他们就对设备重新设计,采取高效剪切的聚合装置解决了系列难题。该项目的所有装备都是他们根据国内的设备加工能力,自己设计框架,请单位加工而成的。虽然冒了很大的技术风险,但结果证明:中国制造“行”。
       
    “产业化过程中每道都是坎儿”
     
        2005年的一个雨天,胡祖明、陈蕾副研究员、圣欧(苏州)安全防护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钟炫柱和总经理钟洲,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进了苏州吴江松陵镇的一片荒地中,在这里一个新兴的高技术项目即将展开。
        事实证明,它让圣欧公司在短短的4年多时间里,从“零”发展为年销售超3亿元的国际性企业,这个项目就是“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芳纶1313)与耐高温绝缘纸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胡祖明多次提到实验室与工业化的区别,实验室不可能把工业化过程中潜在的问题都模拟暴露出来。就拿原料来说,试管里小计量的1:1配比反应,和实际生产中以立方计的1:1配比反应,效果完全不同。胡祖明与团队商量决定先从中试做起,经过一个个难关的克服,大半年后中试成功,这就降低了下一步大规模生产的风险。在大规模投产的同时,他们并没有停下中试机器,而是安排继续生产,目的是暴露并解决问题。
        “开展科学研究,也许一篇论文有一个亮点就是一篇好论文,而项目的工业化有一个难点跨不过,就只能是失败……”。结合解决制浆过程的原料分散问题、热压工艺优化等等,胡祖明形容为“每道都是坎儿”。经过数不清的实验,课题组自主开发了整套的间位芳纶绝缘材料生产工艺,设计了与新工艺配套的新设备,并建立了多个间位芳纶纸(绝缘材料)生产线。这些生产线自投产以来,销售率高达100%,在经济、技术、和社会贡献度等方面的成绩令人瞩目。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