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价格体制机制改革正从上到下全面提速。发改委近日发出的一则通知引起了市场的小地震。通知显示:要求地方放开种子、桑蚕茧和小工业盐(即纯碱、烧碱这两碱外工业用盐)价格。
通知明确,对上述三种生产资料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地方,要按照有关程序尽快放开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各地放开相关商品价格的同时,要强化市场价格监测,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和反价格垄断执法,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本刊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有清,“桑蚕茧价格改革是随着我国茧丝绸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转变的。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公司加农户’模式的推广和巩固,桑蚕茧价格大多数是市场论价。这次价格放开总体来说对丝绸行业影响不是很大,但也表示桑蚕茧价格向完全市场化又迈进了一步。”
记者了解到,蚕茧作为一种既是农产品又是丝绸工业初始原料的特殊产品,长期采取严格的指令性计划。1995年前蚕茧收购价格和厂丝出厂价格由中央政府制定,1995年之后改为中央政府指导下的省级政府定价。2001年7月,国家大规模放开商品价格之后,厂丝已实行市场调节,由生产经营者自主定价,但鲜茧收购价格依然由省级物价主管部门管理。此次随着地方全面放开桑蚕茧价格,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灵敏配置市场资源,提高运行效率,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在钱有清看来,桑蚕茧价格在计划经济时代出现了大起大落,要么是蚕茧积压,要么是蚕茧大战,到了市场经济时代,桑蚕茧价格总体比较平稳,有时受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影响的波动是正常的。市场机制下虽然取消国家指导价,但很多地方存在一些价差,因为蚕茧的质量不一样,交货期不一样。
钱有清指出,目前在丝绸行业普遍推行“公司加农户”的订单模式,就是由一家公司组织当地农户进行种桑养蚕,并以合同形式进行收购蚕茧。这个公司可以是缫丝企业,也可以是综合丝绸生产企业,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公司可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当市场好的时候,农户也不会卖到最高价,这样使公司和农户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公司会派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订单模式在丝绸行业已经开展了十几年,如江苏鑫缘丝绸、安徽京九丝绸有限公司、四川闽南县等都实行了订单模式,从而使当地种桑养蚕业发展稳定,蚕茧质量好。
特别是“东桑西移”后,种桑养蚕地区发生了大调整,主要是西部和中部发展比较快,特别是广西连续7年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丝产量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位。中国丝绸协会连续7年在广西召开蚕茧丝绸产销形势座谈会,就是把丝绸产业链各链条的企业聚集到一起,宗旨就是进行情况交流,判断全年走势,有利于丝绸产业定价。钱有清如此评价协会的作用:作好平台,搞好服务,引导市场。
我国对鲜茧的收购管理除建国初期外,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管理手段,如1956~1960年间的统购统销;1961~1985年间的派购;1986~2001年间的统一经营。2001年开始实行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制度后,各地对鲜茧的收购管制已经有所松动,但个别地区还存在计划经济下的供销社收购模式。
桑蚕茧价格要完全市场化,怎样破题?钱有清认为,“关键要打破传统收购体制,谁用谁来收,也就是公司加农户的订单模式,这是对市场最有利的。不能有利益的时候大家都来收,你抢我也抢,导致市场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