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
2 月初,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达到峰值,际华3509公司社区立刻成立了一个“团委的发热测量小组”。说它特殊,是因为特殊时期,不比平常,一天近距离接触十几人,所以这小组既是安检组,又是个风险组。发热测量小组的成员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圣神而又光荣,他们是这次战役中最美的逆行者。  这个“发热测量小组”是由际华 3509公司团委志愿服务队组成,配合3509 社区医生王邵敏的体温测量工作,成员分别由团委委员和青年骨干组成,她们是张琴、喻珍、虞炬、刘婉、王丹、王婷、严杏娟、向少荣、龚厚元、汪文兵、陈利华、孟泽清等 12名组成志愿者服务队,还有汉川市驻点干部张力、饶伟、戴汉明、屈琪等。疫情期间,每天早上 8点团委组成的志愿服务队轮流上岗和王少敏医生一起,开始了一天的战斗。截止 3月14日,共对小区57名密切接触者和发热人员进行了测量体温与跟踪观察,有效遏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上门排查,做好医学观察安抚
2月3日在接到地方政府《关于加强社区疫情联防联控的指示》后,际华3509公司团干部积极报名参加志愿者,协助社区王少敏医生,开展测量体温工作,对社区居家隔离人员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每日两次体温监测、发放告知书、做好防护措施的宣传和监管,并对摸排对象进行心理疏导、精神情绪安抚。
刚开始不是很顺利,病人家属非常敏感,不让志愿者靠近,也不接受他们提供的体温计检测体温,说担心感染,有的甚至不愿意开门。为了打消家属的顾虑,喻珍耐心的劝解,王少敏为他们讲解相关医学知识,张琴和向少荣也帮忙做心里开导,让他们打消了顾虑,积极配合检测。检测完后,她俩又嘱咐他们做好防护,坚决不要出门,家人之间也要做好隔离工作,戴好口罩,室内多通风,勤洗手。  “您有什么需要尽管和我们说,不用客气,毕竟要在家里呆 14天蛮久的。”为确保体温测量的准确性,测量体温用的是水银温度计,测量一户要花20分钟左右,每次发热测量小组的成员都会热情的询问居家隔离的居民的身体情况和生活需求,严密管控,却充满温情。慢慢的,大家由开始的抵触,变成了每天一到时间点,听见脚步声就会戴好口罩开门,主动配合测量体温。一声声“辛苦你们啦!”“谢谢你们!”是患者对小组成员的信任和认可。
“有管有爱”,见证仁心与担当
疫情期间,际华3509公司“江南明珠”小区有一名张婆婆不能自理,家中没人有照顾,老人连续几天没有宿便了非常痛苦。得知情况后,青年志愿者王丹、喻珍连忙来到张婆婆家,不顾脏不顾累的为老人提供帮助,并圆满的完成了这个“特殊任务”。
际华3509社区有一位彭爹爹是属于密切接触者的居家隔离人员,彭爹爹今年90多岁,老伴瘫痪在床,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年龄大了听力非常不好,每次去测量体温喊门要喊好多遍才能开门。“彭爹爹,您的体温计又插反了,要重新测量。”“啊,啊,说什么”“要这样插。”志愿者前纺车间团支部书记刘婉边说边比划,“哦哦,不好意思啊,天天耽误你们的时间。”“没有关系,不要紧的。”就这样,每次彭爹爹家的体温测量工作总是要花上半个多小时,碰上天气不好,起风下雨,楼道里寒风瑟瑟,但小组成员从来没有一句牢骚话,仍然耐心细致的为老人做好体温检测工作。
 “志愿者,我家没口罩了,明天帮我带几个来哈。”
“志愿者,你们能否帮我们购买2盒药吗?”
“志愿者,我买的新降压药,好像不起作用。”
这是体温检测以外的“额外”服务工作。组员们主动上门进行帮忙,力所能及的的想办法多做好事。有时候一个电话,小伙伴可能要忙活半天的时间。 
3月13日中午,厂东区母子楼住的退休职工黄六和师傅检查有点发热,发热测量小组立即上门询问情况,再次给黄师傅重新进行体温测量。在谈心中了解到黄师傅中午喝了点酒,接着又晒了太阳,还喝了一杯热茶,等到检测体温正常,原来是虚惊一场。在抗疫期间,只要有发热发烧人员出现在小区里,发热测量小组都会在第一时间上门进行复查,对确 诊发热人员,主动与医院联系,安排到医院就诊。对于新冠病人和疑似人员及时联系医院120送诊,还要对病人家和小区楼栋进行消毒处理,最紧张的时候是二十四小时待命,随叫随到,听从指挥,服务安排,以防疫大局为重。
社区里有一位外地回来的郭女士,因自己感觉体温有点偏高,不敢出门,很是担心,向社区求助。闻讯后,陈利华、刘婉和王医生一起带着体温计,很快地来到了郭女士家。通过体温测量,看到正常的体温数据,郭女士的心安了下来。为了消除大家的负面情绪和克服恐怖心理,发热测量组建立了“防疫微信群”,加强信息沟通,成员每天都要通过微信和电话等方式,与管控对象进行耐心沟通交流,做到“有管有爱”。疫情期间,小组成员们不畏艰难、不辞辛劳,在抗疫中书写新时代青年勇于担当的故事。 
战“疫”还在持续,全国疫情正在好转,汉川市新增病例已连续14天为零,3509社区的防控工作也曙光渐现。发热测量小组的成员们却丝毫不敢松懈,略显疲惫的脸上挂着充满信心笑容说:“虽然疲惫,但一定要干到疫情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