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推动全球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量。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制造化向服务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转型。
如何正确认识与把握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对于中国的纺织行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的融合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已由快速增长的第一季进入缓慢增长的通道。中国经济已经不能再走过去三十多年高能耗、低水平的发展老路,而要走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如今,各级政府、产业集群都在大力倡导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而这些转型升级所针对的大部分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制造业,当然也包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含量,建立发展自主品牌等等的内容。这其中,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也成为重中之重。
作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业在经济总附加值中所占比重处于30%至35%之间,而这一比值在巴西、印度、俄罗斯这三大新兴国家都只徘徊在15%上下,加之中国经济改革中对制造业的重视,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在向服务业转型的同时,或许更会类似德国,同时保有制造业的支柱地位以在国际经济分工中取得相对优势。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到了向制造服务业延伸发展的阶段。目前,对中国的制造业巨头来说,要缩小与国际竞争对手的差距,就要有意识地从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
制造服务业的能量到底有多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做过一个统计,全球500强企业共涉足51个行业,其中28个属于服务业。从数量上来看,有56%的公司在从事服务业,更有两成的跨国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据了解,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
根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数据。目前,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呈现服务化趋势。研究表明,目前服务中间投入占制造企业中间投入成本达到70%左右,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近70%来自于第二产业,其中研发、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邮政等行业的中间需求较高。
而服务业制造化倾向又体现在:服务业加强向制造业的渗透,服务企业产业链逐步向制造业延伸。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企业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由于一些服务企业在价值链高端掌握了核心技术、核心业务,比如,研发企业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设计机构拥有自主创新设计、物流公司拥有自己的网络等,这些企业为了寻求全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利用自身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建立起自己的制造工厂。
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相向发展,使得产业价值链重构为一条既包含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又包含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环节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与原有单纯的服务业价值链和制造业价值链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在产业层次上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升级效应。
转变思路 主动提升价值链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发展是产业规律,制造业的发展也遵从“微笑曲线”定律——制造业的高价值部分在产业链条的两头:前端是研发、设计和创新,后端是制造服务,中间的制造部分增值越来越低。数百年来,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正在向服务增值延伸,制造业的结构也从以产品为中心迈向以提供产品和增值服务为中心,这是制造业的历史性发展和进步。
相对应的,世界很多大公司都已经有了非常成功的转型案例。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作为波音、空客等飞机制造企业的供货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并不直接向它们出售发动机,而是以“租用服务时间”的形式出售,并承诺在对方的租用时间段内,承担一切保养、维修和服务。近年来,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又改变运营模式,扩展发动机维护、发动机租赁和发动机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通过服务合同绑定用户,增加了服务型收入。2007年,其服务收入达到公司总收入的53.7%。
相较之下,这似乎是更贴近中国纺织行业转型的例子。这种服务型制造摆脱了传统制造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形象,使其具有和以往各类制造方式显著不同的特点:在价值实现上,强调由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涵的产品和依托产品的服务转变,直至为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在作业方式上,由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强调客户、作业者的认知和知识融合,通过有效挖掘服务制造链上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在组织模式上,主动参与到服务型制造网络的协作活动中;在运作模式上,强调主动性服务,主动将顾客引入产品制造、应用服务过程,主动发现顾客需求,展开针对性服务。
如果说这样的启发还不够,我们可以继续再看其他的成功案例。美国爱默生工程公司、西格玛电气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的产业目录中,有8000多种产品,并且能以100件的最小批量进行生产,以满足客户对产品定制的要求。这让笔者想到了2014年的ITMA亚洲上海纺机展上,以江苏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机械制造商主动打出了“定制”的招牌,为客户量身定制升级方案,协同创新,以服务型的制造业模式,以降低成本、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思维来打造和完善自身。
“对于现在很多的纺机生产企业,服务已经逐渐渗透到生产环节的各个领域,制造业日益变得‘服务密集’,任何制造产品的生产都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制造已向服务化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谈道。
走到今天,对中国的制造业巨头来说,要缩小与国际竞争对手的差距,从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是根本途径。要实现这种转型,实属系统工程,包括产业链延伸、业务结构调整、人员队伍调整、资源配置调整、技术重心调整、管理模式调整、强化标准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复杂系统转型。
纺织产业集群以及企业都需要有意识地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来,主动完成转型和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