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减员增效,缓解招工难的有效途径,由此也拉开了我国“机器换人”的大幕。
时代变迁,业内人士表示,机器换人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出现的必然现象。与以往的设备相比,高效、节能、省人工是这些设备的共性。
趋势与需求并行
调查数据显示,82%的服装企业有机器换人需求,44.1%的企业将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专家表示,机器换人是我国服装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出现的必然现象。与以往的设备相比,高效、节能、省人工是这些设备的共性。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缝机业共生产缝纫机1292万台,机电一体化高效节能缝制机械总产量占工业缝制机械总量的比例已由2009年的10%提升到目前的49%。平、包、绷等大宗主导产品中机电一体化产品占比由2009年的15%提升到目前的45%。其中,电脑平缝机2013年总产量高达270万台,同比猛增80%,首次超过机械型普通平缝机产量。
兰溪市是织布特色产业集聚区,牛仔布产量全国第一,当地就根据色织布生产的现状,及时启动纺织行业的“机器换人”,其主要内容是引进穿经、穿筘等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工的劳动,对列入“机器换人”的企业,鼓励他们购买自动化设备,政府给予一定补贴,主要是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企业用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取代人工劳动,达到“机器换人”的目的。兰溪有织造企业上百家,地方从中选取了70多家企业,首先开始实施“机器换人”项目,这些项目要求投产率确保85%,完成当年投资计划的90%以上。
绍兴则从印染产业改造的角度,启动了“机器换人”的工程,他们针对印染产业信息化和能源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自动化信息化改造和“机器换人”,也取得比较好的成果。
空间与阻力并存
在纺织行业最基本的纺纱工艺上,流程复杂多变,仅从棉花到成纱就要经过清、梳、并、粗、细等多道工序。连续化和智能化成为企业发展的不断要求,目前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纺织企业作为传统行业在智能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自动落纱机为例,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内仍然使用人工落纱方式进行生产的企业占到全国纺织企业总量的97%以上,而使用手推(或电动)斜拔式落纱机的企业不到全国总量的1%,基本属于被淘汰的边缘。而欧美发达国家自动落纱替代人工落纱的企业数量可达到85%以上,按照这个趋势来看,未来几年,我国自动落纱机的需求有望出现“井喷”现象。
机器换人在替代人工提高生产率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对于广大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仍然有很多困难。成本高、融资困难,成机器换人的最大拦路虎。
调查显示,约有71.1%的企业认为,当前开展“机器换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成本太高。据对已经完成“机器换人”改造企业的调查,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加之近年来企业融资成本上涨、融资难等因素让企业对机器换人望而却步。其次,维护的投入也是一大问题。除去日常的设备维护费用,还有维护人员的投入。纺织企业员工一般文化、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而自动化设备引进后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纺织企业需要进行培训或引进高水平技术人员,这无疑也是一个较大负担。不仅如此,资金投入的回收周期也较长。调查显示,已经完成“机器换人”改造企业中回收期在4年以上的企业比重高达36.8%。
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学院院长胡旭东认为,纺织企业要因地制宜,不一定要一步到位。“机器换人”其实可大可小,一般来说,整条生产线改造,投资比较大,适合大企业实施,但是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其中某个单元设备的自动化改造,达到机器换人的目的。实力较弱的企业可以先关注一些辅助工种,比如针织的缝合、纺纱厂的上下筒、称重、打包、移送等工序,这些工序虽然不是关键工种,但是用工人数还是很多的,而且工艺相对简单,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其次,一些单锭传动的准备设备如倍捻、络筒、倒筒等,利用自动化技术,设计一些自停装置,可以单锭自动停车,不影响整机生产,对生产率影响不大,这样就可以实现无人车间生产,或者只是定期巡检,节约劳动力。
技术与服务并重
纺机企业面临已经到来的机器换人热潮,有机遇也面临挑战。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的提升不像过去简单粗放的技术改造,可以仿造、或者委托试制就可以完成,它需要企业更多借助高校和自动化设备研究单位共同合作,从工艺流程到整体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整合,所以挑战性更大。面对这样的情况,纺机企业又该做哪些准备呢?
不断创新,实施差别化战略。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不断优化自身产品的差别化,是现在转型升级深度调整时期亟需的能力。比如以最近慈星推出的机器人对目缝合系统来说,羊毛衫衣片缝合是毛衫行业用工非常大的工序,而且对工人的年龄、视力、体力等要求都比较高。慈星公司首先选定在这个工序上突破,可以大大减少用工人数,应用前景广阔。
强化服务意识。制造业逐步向私人定制化方向发展,即便是同一行业,企业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需求也有所不同。纺机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供应设备,还要提供更新的服务模式或者借过去长期累积的经验,成为纺织企业最好的咨询者。例如,经纬股份在推出成套设备的同时,推广由厂家专业人员驻纺织企业代替保全工的保姆式服务模式,逐渐得到客户认可。或者,针对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后对一线工人提出的新要求,帮助纺织企业培训一批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操作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
与此同时,要不断提升售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员工的综合素质反映了一个企业的文化,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因此,要经常对售后服务部门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规范操作、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和考核。
加强技术联盟。技术联盟通常是世界许多制造业强国形成和保持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单一企业由于资金、科研能力等因素的不足,往往不能形成技术的有效突破,而技术联盟却大大增加了这种可能性。2011年,国内几家钢丝圈生产企业组成的钢丝圈技术创新联盟与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合作开发,使产品技术含量和性能获得大幅提升,产品价格也得到提高。由此可见,与高校结成产学研联盟或者企业之间的联盟,是提升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行业目前的情况看,企业还没有形成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该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这给投机者和不劳而获者创造了条件,因此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形不成差异优势,很快会被复制。因此,企业一定要加强对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