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四大名锦之首——蜀锦、四大名绣之一——蜀绣的发源地,四川在中国丝绸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丝绸也成为四川省最具传统历史、最具文化内涵的名片。
陈祥平,一个在纺织丝绸工程领域深耕30余年的老丝绸人,在他背后,有着多重身份,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丝绸科学技术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丝绸协会会长、国家级核心期刊《丝绸》专家编委等,所有这些身份,都离不开丝绸,都与丝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说,陈祥平与丝绸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感情,而谈到四川丝绸的发展,无疑,陈祥平最有发言权。在日前召开的四川省丝绸协会二届四次理事会上,本刊记者对陈祥平进行了专访,来解读新形势下,四川丝绸如何重构竞争力,破茧成蝶。
打造千亿“朝阳产业”
《中国纺织》:四川丝绸与江浙等地相比,其竞争优势在哪里?如何放大并发挥这些优势?
陈祥平:江苏、浙江等地作为中国丝绸先进制造基地,在技术、人才、资金、丝绸精深加工及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方面优势突出。与其相比,丝绸是四川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全省的桑园面积、茧丝绸产量、茧丝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但是在设备、技术、后整理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我省茧丝绸行业与江浙地区还有一定差距。这种产业末端的劣势,限制了茧丝绸制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使得整体竞争力提升缓慢,无法有效反哺上游产业。
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四川蚕桑丝绸产业打造成为农民增收、文化传承、生态建设的千亿产业和“朝阳产业”。为此,我们将着力建设高效产业化蚕桑基地,夯实产业基础与优势,争取与江浙等东部茧丝绸主产地本着“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多种方式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补强短板,共同促进中国丝绸业的协调发展。
另外在茧丝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四川也有突出特色。我们充分开发桑、蚕、茧、丝资源新用途,将传统茧丝绸产业链向文化旅游、食品工业、医疗保健、新型化工、建筑材料、环境保护等领域延伸,桑葚酒、桑葚醋、桑葚饮品、桑枝食用菌、桑叶茶等特色产品逐步成为产业新的亮点和效益增长点。
未来,四川茧丝绸行业将抓住“一带一路”重要的历史机遇,以“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为主线,以强化蚕桑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提升产业技术为手段,挖掘丝绸文化内涵,聚力推动茧丝绸行业向集约化、市场化、现代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带动力度强、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优的茧丝绸产业新型发展道路,重塑四川丝绸新形象。
《中国纺织》:近年来,四川丝绸在推动企业走出去方面不遗余力,如“四川丝绸进欧洲”等,在推动企业“走出去”方面,还有哪些计划,收获了哪些成绩?
陈祥平:近来举办的“川货全国行”和“万企出国门”等活动,一来鼓励了四川企业积极拓展内销,二来引导了企业走出国外。在2014年10月举办的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上,我们积极推动四川参展企业与70家来自印巴和欧美市场的采购商、百货商和经销商进行一对一的对接洽谈,与20余家省外代理商进行洽谈。活动期间,四川组团实现交易额1.61亿元,其中现场销售额12.04万元,外销订单530万美元。
在注重国际市场的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国内市场的拓展。借助西博会、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和国际非遗节等交流平台,以及“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等活动,充分宣传展示四川丝绸特色精品,提高“四川丝绸”知名度。
此外,“四川丝绸进欧洲”活动也正在积极筹备中,通过与我省茧丝绸企业和法国领事馆、法国川渝同乡会的沟通交流,我们确定了“四川丝绸进欧洲”第一步的合作方式为:在欧洲注册产品商标,并选择一批有实力的四川茧丝绸企业与欧洲丝绸企业确定合作关系,由欧洲企业派驻管理者、技术人员、设计师来四川,在四川生产出欧洲品牌的产品,然后借助双方渠道在中、欧市场销售。
构建多元化的现代蚕桑丝绸产业链
《中国纺织》:随着“东桑西移”,四川作为全国重要蚕桑生产基地和丝绸生产加工基地的地位将更加突出,目前四川有哪些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怎样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
陈祥平:以“东桑西移”为契机,根据四川省蚕桑主产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产业聚集等条件,按照集中连片、带状推进、规模发展,连片规划、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四川着力打造了攀西、川南、川西北三大蚕业产业带,目前三大产业带发种量、产茧量已占到四川省70%。近几年来,我省蚕业生产继向三大优势产业带聚集之后,我们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30个重点基地县,50个万亩蚕桑核心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了以宁南为核心,会东、德昌、盐边等为主的攀西优质高效蚕桑产业基地和以德昌为核心的生态果叶兼用桑基地;以高县为核心,珙县、荣县等为主的川南高效蚕桑产业基地和生态果叶兼用桑基地;以南部为核心,武胜、嘉陵、西充、涪城、游仙等嘉陵江流域、涪江流域为主的川中北蚕桑产业基地和生态果叶兼用桑基地、生态叶用饲料桑基地。目前,全省已建成30个万亩蚕桑核心示范区,其中21个已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10个蚕桑重点县纳入省级财政支持范围。蚕桑基地持续向优势区域集中,零星、落后产区面积逐步缩小,形成了连片种植,集中发展态势,“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蚕桑发展格局展现雏形。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推进蚕桑产业基地建设的总体方向是建设布局合理、规模发展的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在发展方式上要推进“三个转变”,即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户营规模由零星向适度规模转变、生产模式由单一蚕业向立体农业转变。在技术应用上要实现“三个突破”,即优良化品种布局取得突破、省力化技术推广取得突破、多元化产品开发取得突破。在体制机制上要实现“三个创新”,即发展投入机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桑园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在发展保障上要健全“三个体系”,即良种繁育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市场监管体系。
《中国纺织》:在产业链上,四川丝绸还是以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供应为主,在终端、品牌上竞争力相对薄弱,对此,有哪些规划和措施?
陈祥平:针对四川丝绸相对薄弱的终端、品牌竞争力,四川省加大对重点企业,特别是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竞争力强的企业的扶持力度。破除行业地域界限,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并购中小企业,积极培育和组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丝绸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规模化集聚发展,建设以南充绸都都京丝绸工业园为中心,以依格尔、六和集团为代表的茧丝绸及服装、家纺等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宁南“南丝路”集团为中心的轻纺工业园茧丝绸加工产业集群;以高县“立华”为中心的茧丝绸综合开发加工产业园。
借力新型工业化,推进丝绸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竞争优势,挖掘原创内涵,打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实现茧丝绸产业从数量型发展向品牌经营转变。例如南充都京丝纺工业园和嘉陵区丝纺工业园已引进30户企业入驻;南充顺成纺织与浙江金富春联姻,绸缎年产量达700万米,产销及出口量均居全国同行前列;宁南的国际桑茧丝绸产业园区20组自动缫技改扩能项目建成投产。
此外,行业的结构调整也一直在进行。绸缎、服装等终端产品的比例持续上升。以2013年为例,后端丝绸商品产值占全省丝绸工业总产值的53.3%,比上年提高3.95个百分点;丝绸服装出口1925万件(套)、3776.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加139.1%和30.0%,丝绸制成品出口2106万件(套)、4857.3万美元,同比分别增加115.9%和35.9%。全行业以技改项目为载体,应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明显加快。如南充依格尔公司就投资2.28亿元,购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幅剑杆织机、电脑设计系统、精密印花机等260台。

挖掘独有的文化优势
《中国纺织》:您曾经提过做大做强蚕桑丝绸产业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农业、工业、文化领域的联合,可以具体阐释一下吗?
陈祥平:蚕桑丝绸是一个传统特色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涉及桑、蚕、种、茧、丝、绸、印染、服装、家纺等生产加工链。蚕桑农业环节是产业的发展基础,农业领域要实现桑园基地化,养蚕规模化;工业领域要培养真正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要培养能抢占市场的良好品牌;文化上也要重点挖掘,让产业发展与文化相融合。
四川《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提出要将传统蚕桑丝绸产业链向文化旅游、食品工业、医疗保健、新型化工、建筑材料、环境保护等领域延伸,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蚕桑丝绸产业链。蚕桑丝绸产业将彻底摆脱种种传统弊端的束缚,从而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四川作为我国重要的蚕桑丝绸产业省份,也最终将实现破茧成蝶,凤凰涅。
《中国纺织》: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四川有“蜀锦”、“蜀绣”,南充为“中国绸都”之一,凉山为“中国茧丝之都”,如何充分利用并发扬这些文化优势?
陈祥平:目前,以四川丝绸博物馆、锦门丝绸文化街区、锦门丝绸文化主题公园、蜀锦工坊、蜀绣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成都锦城丝绸文化,以南充千年绸都为代表的丝绸工业文化,以西昌民族文化和南丝路建昌坊为节点的攀西蚕桑丝路文化等,都已初步形成各自特色。
未来我们还将积极引导四川丝绸文化事业乃至四川丝绸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挖掘四川独有的“蜀锦”、“蜀绣”、“羌绣”、“嫘祖”、“南方丝绸之路”等传统丝绸文化资源,推进丝绸文化资源的集成和整合。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方式,支持建设丝绸博物馆、丝绸文化主题公园、丝绸文化产业园、蚕桑生态博物园;支持以音乐、美术、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弘扬丝绸文化;支持地方和社团组织举办丝绸文化节;支持打造具有四川独特魅力的丝绸文化旅游品牌。推动茧丝绸产业从简单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向茧丝绸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转变,实现与加工业、文化业、旅游业、服务业相融合,互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