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 你还在观望吗?
作为经济较发达的江浙一带,2012年底,在该地区的传统制造企业中逐渐兴起了“机器换人”,众多企业纷纷引进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进行技术的改造升级。2014年,随着“东莞一号”文件及各项扶持政策的出台,“机器换人”在珠三角的制造业重镇-东莞又轰轰烈烈的展开,并在全国的掀起了一场“机器换人”的浪潮。机器换人已经成为了行业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最直接的对策。
2015年春季大调研的队伍走进了浙江嘉兴,现场感受了“机器换人”的震撼。“新凤鸣”是嘉兴市第一批响应政府号召,进行机器换人的企业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化纤工业排名前十的龙头企业代表,纺丝产能规模位列全国行业前三。新凤鸣集团董事长庄奎龙告诉记者:“目前集团下属的中辰、中维和中盈三个子公司已实施机器换人项目,共投入超过1.5亿元,配置自动落筒机和自动包装流水线,日处理能力达到150个批号、共16万个丝饼的物流及信息流。项目实施后,减少人工1500名,劳动效率提升55%,新装置人均产量超过360吨/年(按现有价格,人均产值将超过270万元/年)。在产品质量方面比人工方式提高0.5%。集团下属中石科技及中盈二期项目均配置国际先进的自动落筒和自动包装流水线,总投资超过1.5亿元,计划2016年中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届时机器换人项目将覆盖集团60%以上产能。” 庄奎龙说:“通过不断投资,企业运营成本持续下降,2014年,公司共完成产量179万吨,销售收入14.7亿元,利税3亿元,利润3.6亿,产能几乎开满,库存只有8天。”这在化纤企业当中实属不易。
义乌作为中国草根经济的代表地区,小商品市场繁荣多年,而在这里还有一家非常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上市化纤企业——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业从事高品质、差别化民用锦纶长丝的企业,2010年企业上市后投资3千多万建成一整套自动化仓储系统,2011年投入使用。“自动化仓储系统的投入使得原来需要18人的一个仓库现在只需3人,大大减少了用工,不仅如此整套库存信息系统连接客户和仓库,大数据的应用方便企业整个货品的信息化管理。”义乌华鼎董事长丁尔民告诉记者。调研队来到义乌华鼎时,他们还在继续进行自动化生产线的改造,完成后将实现从投料、生产、包装到库存一体化的自动化生产线,预计可将现有2500名员工节省至600人。
如果说化纤企业属于大型制造业的话,那么在调研队走访的企业代表中,有一家生产袜子的企业也从机器换人中尝到了甜头。身处诸暨的丹吉娅集团是中国袜业的代表领军企业,每年生产约2亿多双袜子,2014年丹吉娅产值9个亿,利润率超出行业平均水平,达到15%。丹吉娅集团董事长洪冬英告诉记者:“丹吉娅2014年投资了一台40多万的全自动包装设备,将原来8个人一组的袜子包装流水作业缩减到只需2个人,大大减少了用工。”
从调研队走访的情况看,行业的领军企业都已经先于同行开始了机器换人的升级制造,这对于近两年备受人工成本上涨,招工难的纺织企业来说具有着实际的借鉴意义。除此之外,机器换人带来的不仅是人工成本的减少,企业整体的耗损减少、综合成本减少、产品质量提升、效率提高、管理优化等一系列的辐射出来的隐形作用也对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两化融合 势不可挡的浪潮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核心技术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已成为各国占领制造技术制高点的重点领域。两化融合的工作在行业内推广了已有许多年,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在此方面取得成绩的优秀企业。比如此次调研队走访的红豆集团、吉姆兄弟公司、真维斯公司、天泽盈丰公司和北江集团。这其中有大型企业集团,也有从事网络定制的“轻公司”;有应用企业也有技术开发商;有具备多年信息化基础的港资企业,也有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民营企业。
北江纺织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均配备了信息化系统,染色工序由美国Hunter lab公司的在线测色系统,织造工序有由厦门软通的织机自动检测系统,退浆工序由常州宏大的自动控制系统和凝洋环保的红外温度在线检测系统,检验工序由以色列EVS公司的智能验布系统。应该说北江纺织不仅两化融合推广的很深入,而且企业从两化融合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收益。
7、8年前北江纺织还是一个规模不大,年销售收入只有1个多亿的从事牛仔面料的生产加工的企业,近几年来在行业基本面没有出现大的增长的情况下,企业自身的成长却是非常迅速,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长,2014年销售收入达8亿,2015年计划超过10.5亿。企业实现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依托信息化进行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该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企业2008年就开始引入ERP系统,随后又逐步在生产环节中应用在线生产监控系统,并与ERP集成,现在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生产,提高了效率。”
如果说北江纺织是单一企业两化融合的榜样的话,红豆集团的实践则更具有战略眼光。2014年11月,红豆集团得到了工信部的虚拟电信运营商牌照,成立了红豆电信公司,涉足移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等业务。红豆集团把为行业提供两化融合服务作为公司重要发展战略,立足于“做两化融合的推动者”,布局互联网通信,建设服务于纺织企业的信息服务平台,这不仅是企业的大胆尝试和突破,更代表了纺织企业对于行业互联网应用乃至信息化服务的重视。
传统制造业能够拿到电信牌照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红豆集团作为纺织工业第一梯队的大型企业集团之一,代表的是纺织工业最有力量的一个集体,红豆的发展也代表着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此番大力挺近互联网正是对行业整体发展的一个宣告,宣告传统制造业将全面拥抱互联网,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互联网+ ”的纺织应用
互联网对于纺织工业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最近两会结束后,“互联网+”的概念成为了一个热词,很多产业都在思考互联网能够加什么,加了之后能给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升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在近期召开的中纺联理事会上阐述了“互联网+”在纺织工业的可能发展。
“‘互联网+’是纺织工业4.0最核心的内容。”夏令敏表示,“对纺织工业而言,怎么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是要考验我们的能力,考验我们的智慧。”“从行业的创新上讲,新常态下,创新是我们的动力,而无论是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和品牌的提升到营销模式的创新都是基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而互联网技术也正是新世纪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技术,影响力最深的技术。因此在我们的产业发展过程当中,也体现出信息技术,体现出互联网技术在我们发展过程当中里面的重要作用。”夏令敏表示。
夏令敏认为“互联网+”可以是研发设计的网络化,即利用互联网实现网络化设计,包括在线的设计、协同,同时也包括研发的公共平台。比如,前段时间中国设计师协会和京东商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原创设计品牌引入京东商城。还可以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也可以是营销过程电子化,就是电子商务。“‘互联网+’纺织我认为就是纺织行业在信息化改造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这样的过程。”夏令敏说道。
IDC2014年预测,制造业互联网化将渗透到企业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售后等价值链环节,2015年制造业互联网化趋势将进一步向产品延伸。工业4.0概念由德国提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安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德国工业4.0计划与我国早先提出的‘两化融合’其两者的核心是一致的,都是工业的转型升级,而这种升级,不光是工业本身的提升,还包括人和环境的提升,这就是‘工业4.0’对于中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