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破解“量”的魔咒
    作者: 时间:2015-04-14 评论(0)
    大数据、互联网、机器换人、两化融合、工业4.0这些概念对于纺织的未来发展具有着非常前瞻的指导作用,但是企业在当下除了要适当的开始尝试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之外,组织好生产是发展之本。




    调结构:产业用纺织品异军突起

    近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公布了全行业2014年的经济运行报告,有这样几个数据:“2014年纤维加工总量达到5000万吨,占全球的纤维加工比重达到了50%以上,三大终端领域纤维使用量为:服用占46.8%,家用占28.6%,产业用占24.6%。”产业用纺织品的占比在逐渐增大。数据显示,2013年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使用量是1130万吨,2014年是1230万吨,整整增长了100万吨,而对比服用增长了20万吨,家用增长了30万吨的话,产业用纺织品的增幅是非常大的。而这一趋势未来还将继续扩大。而这对于已经占全球50%以上纤维加工量的中国纺织工业来说,要破解量的魔咒,调整终端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涤纶工业长丝和灯箱布制造企业之一, 海利得涤纶工业长丝以高品质、高起点、专业化、差别化服务于轮胎、安全带、安全气囊等车用纤维领域及其它工业。本次调研队实地参观了海利得的工厂,和该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总经理高王伟告诉记者:“我们专攻中高端市场,是奔驰、宝马等国际一线汽车品牌的固定供应商,去年销售23亿元。”高王伟说:“海利得以前也做过常规产品,但发现低端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于是我们及时调整了产品方向,改为只做中高端。”海利得认为,中高端市场虽然投入大、门槛高,但品质要求高,产品附加值高,客户也稳定。“现在我们的产品国内很少有人做得出来,国际上甚至也是竞争力非常强,而且我们的价格买的比国外同类产品还要贵。”如今,海利得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拥有绝对的定价权。
    海利得近两年发展很快得益于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坚强的技术基础。目前海利得有2万吨的安全带丝生产线,2万吨的安全气囊丝生产线,未来还要上一个4万吨的车用和一个1.5万吨的帘子布生产线,都是生产高端产品,并且是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的产能扩张。
    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纺织行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步骤。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用纺织品正在逐步替代钢材、铝合金等各种材料,且功能越来越强大,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同时,由于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也高。因此,产业用纺织品在我国被定义为纺织工业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在近期召开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会议上公布了这样的数据:“2014年产业用纺织品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12.39%,利润增长了13.79%。”两位数的增长和整体纺织工业只有不到7%的增长相比,亮点突出。同时李陵申还表示对于产业用纺织品来说,即使是在新常态的背景下,行业也将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长,继续支持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调结构:立足专业 顺势而为  
    行业产品结构调整需要向产业用纺织品转移,企业自身也要根据行业的发展走势进行自身产品结构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新常态下新的发展趋势。
    成如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玻璃纤维技术织物、涤纶增强网布、广告灯箱布的企业。企业投资之初对于玻璃纤维的应用前景大大看好,但是最后发展不尽如人意,“对于未来我也是感到非常迷茫,没有方向”,成如旦董事长宋建成告诉记者。随着碳纤维成本的不断下降,对于玻璃纤维的生产产生了非常大的替代效应,而今天国家要发展大飞机,碳纤维还将会受到大力扶持,未来的发展前景也非常乐观,可是成如旦尽管也看到了这些趋势,企业还是表示:“从玻璃纤维转向碳纤维需要付出的成本太大了,而且碳纤维本身也比玻璃纤维贵很多,市场不一定会被全部挤占。”成如旦依旧坚持玻璃纤维,日子似乎也还可以,但是这种坚持给人的感觉是是一种看不到前景的坚持,更多的传递出来的情感是对于可能出现的现实的逃避。
    企业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不仅是是一种胆识,也是一种智慧。洁丽雅作为全国市场同类产品销售第一品牌,去年实现了56亿的全年销售额,其中毛巾是20亿。除了毛巾。近年来洁丽雅在产品结构上进行了延伸,有内衣、裤、袜子等产品,充分将其品牌效益实现最大利用,也为其赢得了更新的市场。
    除了调整自身产品结构,认准企业发展方向,专研一个领域也会给企业带来“木秀于林”的优越感。万方江森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对日做外贸出口的企业。企业的主打产品是功能性制服面料,主要应用于日本的加油站、医院国内只有少数的如协和、华润的医院有使用他们生产的功能性护士服。专业的科研团队,某一产品领域的深入和专业使得该企业的生存情况良好,在调研队来到该企业时,万方江森总经理毛伟华表示:“并未感受到明显的生存压力,企业运行非常健康。”
    也许产品结构的适时调整对于企业来说可能并非一件易事,需要有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但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之上进行的精耕和延伸无疑是正确的选择,最重要的是需要积极去尝试,而非被动等待。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