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办事,最头痛的就是打不到车。如今,只要临出门前几分钟拿出手机“滴滴”一下,快车、专车便会在楼下恭候,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服务还好。相比打车,目前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旅游”、“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电影”、“互联网+传统制造业”⋯⋯正充斥在我们身边,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一时间,各种会议,各种产业,如果没有和“互联网+”挂钩,就显得很落伍,甚至脱节。
不得不承认,作为第三代工业革命,传统行业正在被互联网渐渐渗透,促使行业进行新的结构调整。特别是,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前瞻性地提出了以互联网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化企触网已是大势所趋。因为,它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改变,绝不只是智能制造,而是从消费者调研、产品定义、研发、供应链协同、制造、物流、市场推广、销售,到后市场的全产业链延伸。
对此,有专家指出,“互联网+”带来的产品智能化、个性化、用户体验极致化,恰恰能给企业增加新卖点,提高品牌附加值,带来巨大的增值服务空间乃至商业模式变革。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不仅消除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鸿沟,还让一切信息变得更加透明,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
那么,“互联网+”真的是把万能钥匙?能“点石成金”,让所有的产业都如添双翼,带来变革与创新吗?
可是,“拥抱互联网,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是多少”,“智能制造是大企业该考虑的事儿,中小企业最大的现实是生存”,“拥抱互联网究竟该从哪儿入手”⋯⋯面对这个“新概念”,很多人一头雾水。
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行业、企业在“弄潮”下,开始了“掩耳盗铃”。这其中不乏大量纺织服装企业,他们单纯的认为,“‘互联网+’不就是行业+互联网,一台电脑,一个鼠标吗”?于是,大量的产品在淘宝、微店上甩卖,有规模的网上旗舰店一开,一大批资讯在所谓的“平台”上一发布,把一个商场或者集群的人都召集在网上“开会”⋯⋯而这种现象在很多集群、企业普通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的确,雷军的那句“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给了无数人鼓舞和勇气。但是,没有翅膀的猪,随时都会掉下来,而且摔的还会很惨。面对无网不触的大趋势,企业如何“量体裁衣”,准确定位,而不是简单的停留在互联网营销上,尤为重要。如国内服装品牌以及小众设计师品牌逐渐崛起,随着品牌和市场的细分化,消费的多元化,企业和设计师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创新原有模式。
正如,数码大方总裁雷毅所说,“过去15年是消费互联网的时代,而未来15年将是工业互联网时代,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紧密融合的时代。我们需要靠消费,而不是销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业态。”
不过,现在也有很多中小企业被电商的势头吓得胆战心惊,担心日益膨胀的网络零售会有一天吃掉实体企业。其实,这个担忧有点夸张。就算在京东、天猫做得再大,而供应链上80%~90% 的企业还是实体企业。零售商不过是实体企业在“互联网+”下的一部分“打包”,倒是实体企业该解放思维,放眼更多的领域对接。
虽然互联网是当前最火热的词汇,但它的安全依然是致命点。在2015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中显示,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可见,想要来个温暖的“拥抱”,不是那么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