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互联网+”重在融合发展
    作者:吴迪 中国服装工业联合会产业部副主任 时间:2015-09-07 评论(0)
    当前“互联网+”持续升温,波及各行各业。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纺织业……将会产生何种效果,备受方方面面的关注。有人说“传统行业必须拥抱互联网思维,否则死路一条”,有人说“要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对热点冷思考”,还有人说“离开信息技术谈互联网思维,就是忽悠”。
    首先要承认,引入互联网的创新性概念和思维,必将给纺织行业的传统产业模式带来深刻变革,不断克服传统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的约束,推动制造方式的创新,产业组织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纺织工业向中高端转型。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互联网+”行动,目的是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所以说,互联网思维要热情拥抱,但不要轻言颠覆,重在融合发展。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纺织企业有多种选择,如涉足电信、网络服务等新兴领域,如投资互联网公司,如控股跨境电商企业,关键是怎样让这些新思维在纺织行业落地,既要创新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也要定位实现创新的战略路径,更要落实适合行业特点的技术支撑。具体地说,就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
    重点是融合发展
    《中国制造2025》列举了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战略任务,第二项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首先是智能制造,紧接着是“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涉及了互联网相关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制造2025》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契合点。
    回忆互联网和纺织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从表1不难看出,两者的融合已经开始。从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到1990年代Internet和搜索引擎的引入,经过2000年代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到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深入到各行各业势在必行,由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发展是方向;纺织信息化从1980年代的CAD、计算机控制起步,到1990年代CAM和DCS开发应用,经过2000年代ERP、在线监测、电子商务推广,到当前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制造,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由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从对两条线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子商务是两者最初的结合点。
    表1 互联网和纺织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互联网发展
    提出互联网基本概念
     
    TCP/IP协议
    互联网
    信息浏览
    搜索引擎
    电子商务
    社交网络
    物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
    移动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互联网应用功能:  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
    纺织信息化
    计算机开始应用
    CAD
    计算机控制系统
    CAM
    MRP
    DCS
    ERP
    在线监测
    电子商务
    MES
    物联网应用
    大规模定制
    智能制造
    信息化技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电子商务最有基础
    对于纺织服装行业而言,当前最有基础的互联网应用是电子商务,即“互联网+流通”。十多年来,电子商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B2B、B2C、C2C到O2O,从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到大小专业性网购平台,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乡村,从国内市场到跨境营销,适应了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时尚化、便捷化的消费需求,有力推动了商品的市场销售,创新了一种商业新模式。2014年,纺织品服装网购6700亿元,增长37%,占全国网购的24%,成为当年消费的最大亮点。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与纺织最早融合的领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不是“互联网+”的全部。下一步重要的是由线上向线下延伸,带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联通和资源优化整合;由营销向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延伸,带动各类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和协同开发,由商业新模式带出产业新形态。
    深化应用的领域
    互联网在纺织行业的深化应用,覆盖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物流、营销和服务多个方面,涉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多项技术。
    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服装等消费品个性化定制业务逐步走向实际应用,既是互联网从商业领域向制造领域的延伸,更是纺织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最典型的制造方式创新。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服装、家纺、印花产品的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
    制造企业依托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平台与用户实现深度交互,让客户更多地参与设计开发,达到产品充分个性化;企业的设计、生产、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与个性化定制需求相匹配,有更加柔性化的生产设备和信息化系统支撑,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网络化协同制造
    网络化协同制造可以促进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提升服务中小企业能力,加快行业内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产业链的整合能力。
    在一定的应用基础上,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平台,密切协同纺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促进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运营调度系统全面互联,实现委托外包、远程控制和协同生产,向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云制造服务。
    ERP向新领域延伸
    纺织行业推广应用ERP等管理系统多年,企业对此有深刻认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为ERP的进一步提升和扩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ERP的新模式、新功能,向新的领域延伸。
    在云计算环境中,ERP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明显提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性和高可用性,一些ERP厂商已经开始提供这一类产品。例如可以方便地更新功能和升级系统,可以便捷地扩充和管理数据而不受存储空间限制,进而可以优化各种硬件软件资源。
    ERP使用移动解决方案可以灵活机动的方式随时随地使用数据,使系统的用户终端多元化、便携化,效果最为立竿见影,已经催生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应用,如扩充了ERP的应用场景,借助于移动化特性实现传统管理软件难以实现的创新应用
    深化物联网应用
    物联网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制造和大数据的基础,也是互联网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的基础。它可以实时提供各种类型的数据,包括对生产线各个环节的准确跟踪、仓储和物流系统的及时监测、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追溯等等,已经列入《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纲要》,在纺织生产在线监测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RFID也应用于多种场合。
    下一步要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普及在线实时监控、仓储物流动态管理、远程诊断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平台和SCM
    如上所述,电子商务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直接拉动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并将通过O2O等方式带动线下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的网络化,保证电商产品质量和供给,电商平台向移动互联网迁移必将加快提升和整合的进程。
    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开发适合于行业应用的手机App,将使终端应用更加便捷,用户体验更加贴近,个性化功能更加突出。手机定位功能在物流、销售中可以发挥充分作用,会改变传统的物流配送和产品销售的渠道和模式。
    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平台
    云计算技术日益成熟,应用日益广泛,服务商利用云服务平台为广大客户提供资源优化共享、使用安全可靠的服务,提高信息化服务的水平。云计算模式可以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纺织云服务平台,实现各项资源的共享,如开展分散设计、外包设计、个性化设计和互动式设计,如开展行业化软件租用(SAAS)与服务,如实现关键技术标准的开放共享等等。
    大数据分析系统
    纺织服装行业具备应用大数据的广泛基础和迫切需求,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有机结合,将有力推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资源整合。
    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碎片化、个性化需求数据进行挖掘,逐步完善企业个性化产品数据库和知识库,更加贴近客户的新需求,实现针对个体的精准营销,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服装智能制造的水平提升。
     
    链接1
    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三年以及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包括创业创新等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
      1、“互联网+”创业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2、“互联网+”协同制造。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3、“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和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4、“互联网+”智慧能源。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
    5、“互联网+”普惠金融。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
      6、“互联网+”益民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务消费成本,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7、“互联网+”高效物流。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8、“互联网+”电子商务。巩固和增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领先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
      9、“互联网+”便捷交通。加快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
      10、“互联网+”绿色生态。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促进再生资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动化、透明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11、“互联网+”人工智能。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创新服务,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