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中国棉花市场在经历了前几年层层改革的推进后,迎来了一件新的政策性事件:即储备棉轮出。2015 年的储备棉轮出并非始作俑者。前几年的收储时代都伴随着抛储的并行。但是今天棉花市场的整体环境变了,2015 年的储备棉轮出具有着其自身独立的、特殊的、未知的体质。
高开低走 结局预计惨淡
7 月10 日,2015 年的储备棉轮出大幕正式拉开。其中包括33 万吨2011 年国产棉,起拍价为13200 元/ 吨,47 万吨2012 年国产棉,起拍价为14200 元,以及20 万吨2012 年进口储备棉,起拍价为15500 元。所有出库棉花都要经过二次公检, 各批次的最低起拍价根据公布的升贴水标准制定。
储备棉轮出的首日,推出资源共30285 吨,其中2011 年度国产棉9039 吨,2012 年度国产棉9705 吨、进口棉11542 吨,实际成交8704.37 吨,其中2011 年度国产棉实际成交7226.35 吨,2012 年度进口储备棉成交1478.01 吨。2011 年度国产棉如预料中的成为了抢手货。
湖北省天门市昌丰仓储物流有限公司是湖北省三家储备棉库存点中的一家,该企业相关人员介绍:在储备棉轮出的第三天,有一家湖北棉纺厂竞拍了一捆承储在该公司的国储棉。而据了解,该棉纺厂主要纺普梳40 支棉纱,纱线品种特殊, 主要用作医药辅料,例如绷带。这就决定了该厂对棉花颜色级、断裂比强度等指标要求并不高,储备棉刚好合适。而现货市场2327、3326 级的棉花比较难买到,该厂一直购买1228 级棉花替代。其相关负责人透露,厂里其实更倾向于用低价购买国储棉,本次竞买最终成交价为12190 元/ 吨,算上其他费用价格在12400 元/ 吨左右。而现货市场1228 级棉花普遍在12600~12700 元/ 吨(自提)。相比之下,国储棉价格还要便宜200~300 元/ 吨。据了解,该厂目前开机率在50~60%,一捆棉花可用25 天左右,对于后期是否还要竞拍,企业表示要看国储棉一致性是否较好。
价格低廉似乎是储备棉,尤其是2011 年度国储棉能够有市场的主要原因。但是尽管如此,此轮储备棉轮出的市场反应仍然可以说极其惨淡。
自7 月10 日储备棉投入市场高开之后,成交额就开始一路的急速下坡。7 月13 日,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计划挂牌轮出储备棉33842.70 吨,实际成交5043.65 吨,成交率14.90%。7 月20 日,计划挂牌轮出储备棉51772.58 吨, 实际成交3273.00 吨,成交率6.32%,全部为2011 年度国产棉。7 月22 日, 计划挂牌轮出储备棉51592.31 吨,实际成交4027.50 吨,成交率7.81%,其中2011 年度国产棉2752.95 吨,2012 年度进口棉1274.56 吨。
记者采访了棉花期货行业的分析员,其评价此番储备棉轮出可谓是“极其不理想”。卓创资讯7 月31 日报道:截至7 月31 日储备棉轮出累计成交39001.9634 吨,成交比例4.98%。
四大原因 供需矛盾突出
储备棉轮出市场惨淡其实是在预料之中,只是没有想到会是如此惨淡。照此速度推进,两个月几万吨的成交量完全达不到保持国储棉合理库存的目标,储备棉轮出成为了一场尴尬的剧幕,而其背后的千吨国储棉更是不知何去何从。而棉纺织企业对于国储棉的冷淡究竟是何原因?记者采访总结了四大原因:第一不需要,够用了;第二想买,没钱;第三化纤替代;第四进口纱的冲击。
根据中棉行协在江苏、常州等地调研的情况显示,大型棉纺织企业由于企业实力雄厚,棉花库存充足,因此对于储备棉并没有太多竞买的需求和意愿。而中小企业的主要原因是资金流的问题。
一位中小型纺企负责人表示,轮出棉花质量可以满足企业生产需要,不能简单说棉花质量低,关键要看其性价比是否高。虽然近期储备棉轮出价格低于从贸易商手里直接采购的价格,但迫于缺乏资金,企业依然没有能力参加竞拍,无奈还是要从贸易商手里采购。加之纺织下游产业链长,中间环节多,赊欠账款现象很普遍,这对企业现金流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企业基本是随用随买,少量订购。与此同时,棉花价格也呈现出了走低态势,致使纺企更不愿积极采购。 纺织企业不愿竞拍储备棉还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原因就是,由于前几年的棉花价格倒挂,许多企业为了正常生产、降低成本,基本上都增加了化纤的使用量。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棉纺织行业化纤短纤的加工量是1190万吨,棉花的加工量是750万吨,化纤短纤的消费量占比达到60%以上。
记者采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得知,目前确实许多棉纺织企业转向或者是在不断加大化学纤维的使用量,有的企业甚至打算弃棉转投化纤。目前,浙江省纺纱企业使用棉花的比例已从过去的60%左右减少到50%以下,而各种非棉纤维的使用量已超过50%,尤其是粘胶及涤纶纤维已成为取代棉花的主要原料。
企业用棉量减少自然是受棉花政策的影响,尽管我国不再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棉价下跌,但是大多数纺纱企业表示:企业的设备、工艺都已调试到适应化纤原料,不会轻易增加棉花使用量,仍然把研发重点放在非棉纤维的使用上。
除了上述诸多原因之外,近年来进口纱量的增加也对国内用棉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1~6月,我国累计进口棉纱118.4万吨,同比增加20%,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三个国家的进口纱基本上平分秋色。在进口纱中,中低支纱相比国内纱线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从目前市场情况看,预计纱线进口的热度仍会增加。
按照中国棉花信息网的分析,从目前棉花交易市场的供需情况来看:2015年下半年国内棉市依旧不容乐观,棉花供需矛盾有望进一步升级。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棉花实播面积达6409.8万亩,总产量在662.1万吨;2015年全国棉花实播面积达5118.9万亩,同比减少1290.9万亩,降幅达20.1%。如果照此降幅计算,2015年国内棉花产量约在530万吨左右,加上国内89.4万吨棉花进口关税配额,国内棉花供需缺口仅在百万吨左右(棉花相关产业人士预计2015年国内棉花需求量在700~750万吨)。
某棉花贸易商表示:截至目前,2014年度国内棉花剩余数量可能在140~160万吨。目前下游纺织企业进入产业淡季,棉花需求有限,预计至新棉上市时,2014年度棉花剩余量仍将接近百万吨。另据棉纺协会预计,当前国内棉纱进口量增长迅速,今年国内棉纱进口量将超200万吨,这对国内需求疲软的棉市又是一记重拳。
供需缺口不断缩小,进口棉纱冲击巨大,国储棉库存消化遇阻,棉花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对中国整个棉纺织产业链带来了巨大影响,企业仍将处于不容乐观的发展环境之中,何时能破?唯有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