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盛:“大质量”为基础的“纵横”发展
对于荣盛而言,整个“十二五”的发展可以用“稳健”二字来形容。
在“一纵一横”发展战略的大框架下,荣盛展开了一系列的产业链布局项目。自2011 年开始,荣盛先后打造了宁波、大连、海南三个PTA生产基地,继续将产业链上游进行延续和巩固。盛元差别化纤维纺丝项目的顺利投产,吹响了公司加强产品研发的号角,并在该项目中实施“机器换人”,成为中国首套应用在化纤行业的全过程智能化自动流水线系统,减少约40% 左右的劳动力,这一壮举再一次开辟了行业先河。这两大变化是荣盛践行“一纵一横”的实践代表。
秉承着“诚信立业、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十二五”期间荣盛对外不断加强企业交流与合作,对内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2013 年,李水荣董事长在经营管理上确立了“大质量”的理念,围绕提升产品质量、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三项中心工作,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使得企业现代化管理意识和实际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在“大质量”理念的原则下荣盛不断坚持人才队伍建设,持续科研攻关。近五年来,荣盛持续研发了近40 个科技项目,研发出多种功能性、差别化的新兴聚酯及纤维品种,比较典型的有:异形扁平以收缩纤维、圆孔扁平易收缩纤维、珍珠绒纤维、免染高收缩纤维、高燃点负离子纤维、PTT/PET 共混酯纤维等。而在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一支以专家、博士和高级工程师为主的专业技术团队。荣盛建有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众多研发平台,具备专业水准的技术研发能力。
除此之外,“十二五”期间荣盛在信息化应用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其进一步推进集团管控模式的建立,对ERP 系统进行了优化和升级,重点加强了对各子公司数据的共享和管控。同时,将原来的部分系统进行了融合和改进,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期间,荣盛表示将一如既往地秉承“大质量”理念,坚持“一纵一横”双向发展的战略,迎接新的挑战。
盛虹:创新技术的“差别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盛虹集团依靠对于科技创新的持续坚持取得了自身的市场地位及品牌地位。其超细纤维DTY 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30%,位居国内第一位;建成行业首条直接纺全消光聚酯纤维生产线,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7%;建成国内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PTT连续聚合装置,打破杜邦、壳牌的技术垄断,建成行业首条专业化PTT 纤维生产线,实现了PTT 聚合、纺丝、加弹及复合的一条龙生产,PTT 及其复合纤维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5%。
DTY、PTT、全消光三大产品的市场绝对优势奠定了盛虹在生物质合成高分子纤维产业的国内领头羊的地位,而这主要源于盛虹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坚持:盛虹集团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证实验室,江苏省纺织新材料研究院、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拥有授权的专利100 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4 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 项;承担了国际标准化组织人造纤维工作组(WG6)召集人,主起草ISO 国际标准1 项,国家标准8 项,行业标准5 项。
盛虹对于技术研发的不遗余力使得企业在整个“十二五”成长迅速,形成了以自身绝对技术优势为主体的丰富的产品线。在熔体直纺方面,产品包括超细、异形(吸湿排汗、扁平、三叶等)、中空、PTT、全消光、阳离子、大有光、复合纤维等差别化纤维,产能达到190 万吨/ 年,比“十二五”开始之初增加了约200%,最关键的是其产品差别化率达到80%;在切片纺方面,产品包括海岛、色丝、抗菌、阻燃、抗紫外、H400、SSY、双组分复合功能等差别化纤维。在“十二五”行业运行持续下行的背景下,盛虹的高差别化率给自身带来了盈利的空间。
由于其“差别化路线”的坚持,对于产品的附加值则需着力打造,在“十二五”期间盛虹的品牌建设颇具成效。连续冠名赞助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成为了化纤行业内传播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行业活动。除此之外盛虹获得了“中国工业企业品牌竞争力2013 年度评价前百名企业”及“2014年度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并以品牌强度系数为604.67,荣登“2014 年中国品牌价值榜单”。
未来盛虹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规模化:建立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解决原料供应短板;差异化:走创新发展之路,着重在生物基合成高分子纤维领域打造核心优势;品牌化:将盛虹打造成国际知名的纤维品牌。
恒力:产能大佬的“炼化一体化”发展
作为化纤行业龙头企业,恒力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巩固其在产业链上的优势。
截至“十二五”结束恒力石化版块PTA 项目年产PTA 750 万吨,已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PTA石化企业。聚酯板块年聚合产能260 万吨,是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织造板块共拥有12000 套自主研发的喷水织机和喷气织机,8500台倍捻机及其配套设备,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企业。恒力已形成从PTA 到聚酯、纺丝、织造完整的石化化纤纺织产业链,并占据绝对优势。
而未来恒力将继续并强化这种优势,向上游石化走是坚定不移的目标,比如恒力石化产业园2000 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项目计划于2017 年4 月投产,预计年产值2300 亿元。而恒力集团的目标是到2020 年,集团总收入目标为4000 亿元,力争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前20 强行列。以此项目为基础,达成这一目标应该没有悬念。
除了向上游走,“十二五”期间,恒力期间的另外两个主要突破是构建新型营销模式以及两化融合建设的推进。新型营销模式是指摒弃了常规的上下游一般合作模式,开辟了一种“两端协同管控”的新型营销模式,即通过与下游品牌商联合,双方分别从两端协同控制,对中间制造商(OEM)进行原料采购、价格控制、吊牌授权、质量管理、产量分配等协同管理,协调利益分配。目前国际上与恒力合作的24家大型服装服饰品牌商,其中已有大半均不同程度地采用这样的合作模式。关于两化融合,恒力集团所有的产业板块都在积极推进,而集团聚酯纤维产业板块起步最早,实施深度最深,成效也最显著,主要做了几件事:首先信息化基础建设及提升,包括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和企业资源计划ERP 建设及自主研发辅助系统;第三就是引入智能制造,分别针对生产制造环节、辅助工序逐步推进机器人换人,建设智能化示范车间。第四是建立恒力云商B2B 平台,将集团所有产品销售、物流、客服等生产经营活动从线下搬至线上,全力打造“智慧恒力”。
今后恒力集团的产业发展将以全流程绿色化作为升级的主攻方向,即首先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其次是智能制造升级。还将加大信息化研发,力争成为行业信息化研发及应用的标杆企业、行业智能制造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