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整个“十二五”期间中国工业制造业各领域做一个“困难排行榜”的话,纺织工业未必在列,但纺织工业中的棉纺织工业一定位列其中。
棉纺织行业运行困难在整个行业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从“三年棉花收储政策”到“数千元的内外棉价差”再到今天无解的“千万吨国储棉”。整个“十二五”,中国棉纺织行业周旋于因政策调控改变而导致的不同经营困难而愈发心力交瘁。现在每一个纺织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在今天,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中国棉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还剩什么?”近日,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戬春,对于当前中国棉纺织工业的运行情况、存在的主要矛盾、及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分析进行了全面探讨。
 最大的矛盾:高质量棉花的供应难以满足走向高端的市场需求
“今天的中国棉纺织行业,运行困难的情况确实存在,主要的原因还是需求低迷。”叶会长如此说道。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一直未见明显好转,加之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来临,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对于整体纺织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内外交困的复杂局势,棉纺织行业也同样受困于此。
“除了需求低迷之外,棉纺产业还面临着自身独特的原料结构问题,”叶会长告诉记者:“现在在中国棉花现货市场,企业很难找到符合生产需求品质的棉花。”叶会长所说的主要是指“高质量棉花”。
众所周知,三年的棉花收储政策给中国棉纺织产业链带来了巨大伤害。数千元的内外棉价差使得企业不堪重负,为了坚持生产许多企业纷纷转向非棉纤维的使用,而且目前非棉纤维企业的经营状况确实比纯棉生产企业要好。
叶会长告诉记者,目前混纺纱已经是企业生产的主要品种,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市场很难找到高质量的棉花,生产具有竞争力的纯棉纱线。

除此之外,进口纱的冲击也是影响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的主要原因。在中国进口纱不需配额限制,税费也只有5% 的关税,这使得东南亚地区低价棉纱大量涌入国内。2014 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发布的经济运行报告中指出:“2014 年我国累计进口棉纱线201 万吨,同比下降4.2%,尽管2014年棉纱进口量同比下降,但进口绝对数量不低。进口纱量最大为印巴纱,其中印度棉纱自2010 年占进口总量的11%快速上升至2014年的26%,另外,越南棉纱线进口量占比也呈快速增长趋势,从2010年占10%增长到2014 年的20%,占比基本接近印巴纱。”
2015 年一季度,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经济运行报告指出:“我国累计进口棉纱59 万吨,同比增长15.2%,出口棉纱近9 万吨,同比下降24.5%。棉纱进口活跃,其中以巴基斯坦低支纱为主,精梳纯棉中高支纱进口量增加,企业考虑进口纱价格的平稳性,认为2015 年进口纱热度不减往年。”叶会长告诉记者按照这种趋势今年进口纱应该能够突破200万吨。
叶会长告诉记者:“目前国内企业已经逐渐放弃了低质量等级棉纱市场的竞争,转向高质量等级棉纱及布的生产。”因此按照现在的全球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变,中国棉纺产业的定位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叶会长说:“中国棉纺以后绝对不会再走规模化发展道路,一定是走产业升级的道路。”这也正是行业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竞争面前不得已而为之的改变。然而这种转型现在却遇到了原料困局,即企业买不到高质量棉花,很苦恼。因此高质棉花的需求是一个必须要解开的结。

最大的期待:培育适合新疆种植的“机采棉种”破解原料困局
叶会长告诉记者中国缺少高质量棉花有着一些历史原因:“其实过去我们新疆棉的质量是远远高于美棉和澳棉质量的,但是多年来我们一直以‘提量’为棉花产业的政策导向,渐渐的新疆棉就失去了过去的质量优势。”
新疆目前是中国棉花市场主要的产地,占全年棉花产量的三分之二。“今年我们预计棉花整个产量大约550 万吨,新疆估计要达到400 多万吨,内地100 多万吨。”叶会长表示。叶会长告诉记者,目前影响新疆棉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棉种”。作为重要的棉花产地,新疆棉几乎是机采棉,但是无论是从种植方式还是棉种的品类,都不利于提高机采棉的质量。“新疆棉花质量的改观要从棉种培育开始做起。现在的棉种是为了高产培育的不是为了高质培育的。”叶会长说:“除此之外,种植方式也有问题,我们国家种植的比较密,美国是一个一个种植的比较稀。”
以这种种植方式加上高产棉种,再加上机采的方式对于棉花质量可谓是雪上加霜。但是机采棉在新疆是大势所趋,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人工的时代,因此必须尽快培育适合新疆机采棉的棉种。然而培育一个棉种没有几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两三年已经都算短的。”叶会长说。不过可喜的是近日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去新疆调研已经和新兵团达成一致,未来新疆将会加大力气提升棉花质量,满足国内棉纺企业用棉需求。“毕竟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棉农卖不出去棉花打击也很大。”叶会长说。
除了需要高质量的棉花,棉纺企业近年来也一直在呼吁放开进口配额,但是出于保护棉农的因素,进展甚微。但是我们设想如果中国的棉花质量提高了,完全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那么届时放开进口配额恐怕也就没有现在这么难了。而且叶会长还表示按照现在的全球棉花供应格局,中国如果将自身棉花质量搞上去,足以媲美美棉、澳棉,那么不仅满足了国内企业用棉需求,还可以出口。毕竟纺纱最大的市场还是在我国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我国棉花出口具有着绝对的地理优势。因此,中国若能真正实现棉花质量的提高,那么未来全球棉花市场势必会出现巨变。但是最近这两年依旧是中国棉纺最困难的时期,“市场不好,棉花又提供不了,再加上配额没放开,这些确实对中国棉纺竞争力造成巨大影响。”叶会长表示。

最大的优势:完整的产业链、装备制造业的进步、技术人才的储备
在严重的原料结构困局中艰难求生的中国棉纺企业,对外要面对需求乏力的市场,对内要面对自身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企业经营压力可谓巨大。“必须要承认的一点就是,由于企业无力改变的一些原因,现在订单出走东南亚的情况确实很严重,尤其是一些低端棉纱布及服装的生产。”叶会长告诉记者,“但是许多高端品牌的加工仍然选择留在中国,因为和东南亚的生产整体水平相比较,无论是从产业链的成熟程度、质量的稳定情况以及包括售后服务等问题,中国依然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
叶会长指出,“中国的产业链是非常完整的,这是其他东南亚国家难以竞争的一大优势,现在客户需求都是讲究小批量,多品种,如果没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很难做出快速反应,适应新的发展。”叶会长告诉记者目前东南亚国家的印染、后整理和中国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方面他们还是要进口,这样势必导致附加值提不上去,这也是许多高端品牌加工仍然选择在中国的主要原因。
而且现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非常快,“主要是设备技术提升、质量提升的非常快”叶会长说道:“随着先进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线在我国棉纺织企业的应用,劳动生产率较以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无论是从前端的清梳联还是后面的粗细络联,国内纺机企业的生产实力基本可以满足企业需求,但是在引领市场以及从客户角度进行研发的意识和实力方面,国内纺机企业和国外企业相比还有些差距。
“国外的纺机企业,比如立达,他们对于前端,比如棉纺的纺纱工艺的研究能力甚至比中国的棉纺企业还要强。他们不是生产出来设备拿到棉纺企业去试,他们的设备不成熟是不会推出市场的。国内纺纱企业买他们的设备,他们不仅会告诉企业怎么用,还一步一步引领着企业去做市场。”叶会长告诉记者,比如丰田的喷气涡流纺产品,过去市场不好,但是丰田不仅为企业做好了技术方面的服务,在市场的引导上也下了很大力量,从而取得了成功。
而目前中国的纺机企业一般是使用出了问题,进行反馈,从而解决,这种经营模式和理念与国外相比还是有些差距,对于纺纱机理、纺纱理论的开发研究比较欠缺,以及对于服务的意识,什么是真正的服务,如何更好的服务等这些方面的意识差距仍然比较大。不过叶会长也表示:“纺机作为装备制造业,质量的提升是整个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配套的交叉融合,并非一日之功。毕竟国外纺机企业有几百年的历史,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沉淀,这个是很难跨越的。但是必须要肯定的是,中国纺机企业近两年的确发展很快,尤其是在设备质量的提升、人才储备等方面都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行业未来的技术趋势,叶会长说:“未来的棉纺织技术趋势会向着自动化、高速化、智能化、信息化方面发展。”叶会长表示,“这四个方面中自动化是行业做得最好的。”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与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新一代的劳动者对工作与劳动环境有更高的期望值,整个制造业普遍存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棉纺织行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尤为突出。而今天棉纺技术装备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环锭细纱的用工平均水平从80 年代的300 人/ 万锭到2000 年的200 人/ 万锭,再到近年来近70人/ 万锭左右。无锡一棉长江精密纺纱车间平均万锭用工20 人左右更是行业纷纷学习的榜样。
除了万锭用工的减少,无人化数字纺纱车间、清梳联、粗细络联、筒纱自动包装仓储系统、无梭织机的广泛应用、全流程信息化等技术的自主研发都是国内纺机装备制造水平提升的有力证据。
后记
走过黑暗 迎接曙光
采访之前,对于中国棉纺织行业的未来更多的是一种担忧。近两年棉纺的困难实在听得太多,行业产能从最初的1.2 亿锭已经压缩到了现在的1 亿锭左右,很少听到企业乐观的声音。叶会长也表示现阶段确实是中国棉纺最困难的时期,市场不好,高质棉花又提供不了,配额又卡着,所以中国棉纺竞争力非常受影响。
“我们一直告诉企业要坚持。”叶会长告诉记者,对于企业来说一旦关门要想等市场好了再恢复生产是非常难的,因此即使有些企业是微亏也在咬牙坚持。叶会长说:“目前中国棉纺织行业还在坚持生产的企业都是行业内实力最强的企业,这些企业无论是产品质量、资金情况、人才储备都已经经历了最难的考验,相信只要市场一旦好转,这些企业一定会带来中国棉纺市场的一个巨大爆发。”而如果中国高质量棉花能够实现满足需求,那么中国棉纺织产业的未来就不单单是脱困那么简单,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层次,我们期待这一天能够尽快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