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十二五’期间,我国毛纺织行业的规模、效益实现了稳步增长。特别是在创新驱动的引领下,行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入。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毛纺行业加快了向文化创意、设计、品牌、销售渠道等高价值产业链延伸;中部及西部依托原料等优势加快建成了完整的绒毛产业链,产业集聚度得到了很大提升,毛纺织产业集群达到16 个。”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黄淑媛表示:“‘十二五’期间,毛纺织行业在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特色专业企业不断壮大,各类企业专业化协作,优势互补,灵活组织生产,不仅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平衡发展,更使行业综合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行业不断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稳步提升。2011~2015 年,我国毛纺织行业先后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上的奖项共有41 项,其中以毛纺织工艺技术装备为基础研制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二五”期间,全行业深入贯彻《毛纺织领域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标准化工作有序开展。行业主管部门、相关标准化技术机构、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强合作,在标准制修订的速度与质量、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的衔接以及标准的宣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品牌战略的实施,‘十二五’时期,毛纺织行业品牌意识大幅度提高,通过国家政策支持、企业自身培育管理、行业持续推进、社会机构参与等多方共同努力,企业在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的品牌价值体系的各个要素等多种投入,全行业通过品牌建设取得积极成果。黄淑媛介绍,截至到2014 年底,毛纺织企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4 个,比2010 年增加了15 个。其中毛纱线7个、毛纺面料6 个、服装及羊毛(绒)衫36 个、毛毯4 个、羊毛被1 个。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期间,毛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成绩显著。在贯彻实施《毛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下,推广了一大批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有力推进了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为了实现行业的创新发展,“十二五”期间,毛纺织行业依托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骨干企业教师和专家队伍进行培养,大大提高了行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黄淑媛介绍,5 年来,毛纺织行业先后有4 人获得中国纺织年度创新人物,1 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多人获得行业技术能手,500 多人次参加了高级人才培训。

 中国毛纺行业与国际毛纺行业的交流在“十二五”期间更加丰富,平台更加多元,行业协会与知名企业、品牌的国际认可与影响力不断提高,先后承办了第80 届和第84 届国际毛纺大会,大大提升了中国毛纺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此外,毛纺织行业、企业还在国际平台担任了更多角色,积极推进国际化标准工作。2012年起,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担任国际毛纺织组织(IWTO)执委会成员,鄂尔多斯集团成为国际羊绒驼绒组织(CCMI) 执委会成员;阳光集团在“十二五”期间完成17 项标准的立项,并发表了10 个标准;2011 年,鄂尔多斯集团提交的“羊绒羊毛产品起球性测试标准”成为IWTO 正式标准;2015 年,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交的“DNA 检测羊绒测试标准”立项成为IWTO标准草案。
可以说,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不仅出色的递交了“十二五”答卷,更为中国毛纺织行业发展开拓了崭新的局面,必将引领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