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相关信息 |
|
【辉煌十二五】许吉祥:时尚麻纺步入发展春天 | 作者:梁龙 时间:2015-12-31 评论(0) | | “‘十二五’期间,我国麻纺织行业总体保持持续稳步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主要麻纺织产品出口市场稳定增长,含麻服装出口显著提高,麻纺织内需市场快速增长,原料基地建设发展良好,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新型设备取得新的发展,标准修订、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成绩,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纲要制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有力促进了麻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许吉祥表示:“麻纺织行业作为我国资源、生产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亚麻、苎麻、大麻(汉麻)等生产和贸易量均居世界首位。特别是麻纺织终端产品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内需市场的不断开拓,绿色麻纺织已经迎来发展的春天。”
 众所周知,麻纺织在种植、纺织加工、综合利用的整个过程中,具有鲜明的生态产业的特征,非常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提出‘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产品加工’列入纺织行业鼓励类条目,认为麻纺织业的发展对于改善纺织纤维原料结构,丰富纺织品品种市场、扩大出口等方面有着重要积极作用,这无疑为麻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许吉祥表示:“也正是在国家的支持和协会的引导下,‘十二五’期间麻纺织行业发展势头强劲,表现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总结起来,有三大亮点:技术装备创新成果显著;产品结构调整加快,终端产品不断做大做强;时尚麻纺、绿色麻纺的生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内需市场比重不断加大。” “十二五”期间,在国内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麻纺织企业“苦练内功”,在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加大了投入,效果显著。亚麻新型栉梳机、新型细纱机、新一代黄麻成套设备、水理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装备以及苎麻生物脱胶技术、废水处理技术等得到大量推广和应用,缩短了生产流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带动一大批诸如新申、恩达家纺、华升·自然家族等品牌成长的同时,也实现了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了东北、新疆等亚麻原料主产区,江苏、浙江、黑龙江等亚麻纺织加工聚集地;湖南、四川、江西及重庆等苎麻原料产区及苎麻纺织聚集地;东北及云南的汉麻原料种植区。特别是麻纺织行业采用产学研结合、企业与麻农合作的方式,先后成立了13 家农业产业化优质麻纺织原料种植基地,引进或改进种子培育技术,有力缓解了麻纺织原料的大量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 虽然麻纺织在整个纺织工业领域规模很小,占比很少,但“十二五”期间麻纺织所表现出来的市场活力,所倡导的绿色生活理念,成为偏冷纺织经济的“一把火”。
 找问题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麻纺织行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行业总体规模较小,门类较多,市场竞争力表现差异较大,在技术装备、自主创新、产品开发、市场结构、品牌建设、原料资源等方面都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制约麻纺织行业发展的瓶颈。 装备水平制约发展 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仍然落后是制约麻纺织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尤其是苎麻前纺设备和黄麻生产设备更是急需改造和更新换代,亚麻设备在现有基础上也需进一步的提升,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生产效率亟待提高 麻类纤维的生产加工特点决定了麻纺织企业用工多、流程长,工艺技术和装备更新慢,更加阻碍了麻纺织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工艺流程,减少用工,提高效率是麻纺织行业设备更新的首要目标。 原料瓶颈尚未解决 原料逐步紧缺和依赖进口使麻纺织行业的发展受到制约。苎麻原料因种植强度大、种植效益低而逐步萎缩,亚麻原料和黄麻原料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这对麻纺织行业的发展及其不利。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 市场开拓有待加强 麻纺织产品内需市场拓展不足,国内麻纺织消费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尚未得到有力的开发。
| |
|
 |
所有评论 |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