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何须转型,只要生长
    作者:居新宇 时间:2016-03-04 评论(0)
    最近很火的罗辑思维跨年演讲中提到,对于那些已经面临剧烈红海竞争的成熟企业,他们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转型,而罗胖给出的建议是:何须转型,只要生长。就像李善友教授讲的,产品是“种出来”的,我们只需要给新的“物种”(产品)提供生长所必须的土壤和环境。
    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纺织工业现在需要肥沃的土壤,才能茁壮生长。
    中国纺织产业深厚的基础构成了生长需要的肥沃土壤。作为传统产业,纺织是中国制造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动力引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身之本。纺织产业也承载着上千万的就业人口,所以我们绝不能轻言弃守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纺织产业中有着众多的中小微企业,他们是激发经济活力、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所以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生长空间。
    中国创造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要深深植根于既有的产业基础,并以中国创造去提升、改造、拓展中国制造。产业生长更多地要注重提升附加值,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拉长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研发、设计和品牌、物流的两端生长;占领制高点,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中实现成长。
    我们的产业需要什么样的生长?我认为首先是要有特色的生长。发展转型是共同的,产业升级是共同的,创新驱动是共同的。但是,毕竟每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不一,资源禀赋不一,人文背景不一,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为什么非要同刮一阵风、同挤一条道呢?生长也不能都长成一个模子,要长出差异化、特色化,也要长出新的增长极、新的竞争力。
    其次要有活力的生长。30 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寻找其中的奥妙,政府强势主导有目共睹。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恰恰要以政府职能的深刻转换为前提,以市场功能的充分释放为动力,更多地依靠企业家的变革精神,依靠劳动者的素质优化,依靠市场化的倒逼机制。政府自应有所作为,但应着力于产业政策的引导、市场制度的建设和高端要素的供给,顺势而为,市场主导,这样才能有活力的生长。产业的生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度改革的跟进,需要人力资本的开发,需要创新能力的培育,这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我们还需要健康的生长。某些行业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为了分享政策优惠,就有企业投机取巧,“拿来”几个国外的零部件,移花接木,拼拼凑凑,就敢堂皇贴出“自主创新”的标签,这种生长注定长久不了,暴露在阳光下,只能枯萎凋谢。我们不需要这样畸形的生长,我们也不需要温室内的生长,我们需要在阳光下健康生长,这样我们的产业才会发展壮大,才能实现纺织强国梦想。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