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暨智能制造、生态发展研讨会在江苏沭阳举办
    作者:中国纺织 时间:2017-05-19 评论(0)

               中国纺织行业的产业转移在2017年注入新的活力因子,智能制造与生态发展将成为行业转移升级工作的加速器。5月16日,以转移升级、智能制造、生态发展为主题的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暨智能制造、生态发展研讨会在虞姬故里江苏沭阳举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工信部消费品司纺织处处长曹庭瑞,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4.0研究所所长王喜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峻以及中共宿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沈海斌,沭阳县委书记、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胡建军,沭阳县委副书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卞建军,沭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瑞春,宿迁市发改委副主任王之刚,宿迁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徐生春,宿迁市商务局副局长于德,沭阳县委常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葛家胜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
                同时,来自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大专院校领导;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27个示范园区、试点园区的园区和企业代表、地方协会以及有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媒体等3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进军与特邀嘉宾马丁丁主持。

              作为东道主,沭阳县委书记、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胡建军在欢迎致辞时谈到,为了引领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沭阳县在开发区纺织产业园内建成全国首个智能针织产业园,打造了纺织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载体平台,集聚了一批创新型、智能型好项目,现在正在进行二期建设。在当前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沭阳纺织产业正朝着高效、智能、生态的方向转型发展。

              中共宿迁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沈海斌在致辞时介绍道,纺织产业是宿迁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四大特色产业。近年来沭阳纺织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建设了全国首家智能针织产业园,荣获“中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中国包覆纱产业生产基地”、“国家墙布及窗帘产品开发基地”、“全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突出贡献奖”、“中国智能针织产业创新奖”,等荣誉,纺织服装产业规模持续稳居苏北前列,己成为全市发展最怏、势头最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下一步,宿迁市将以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为抓手,以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为契机,不断更新发展理念、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和路径,着力提升纺织产业发展水平。

                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则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谈到了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强劲的挑战,她认为,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于国内的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中央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除了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出台了很多承接产业转移的创新举措,政策力度很大;第二是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压力,比如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东南亚地区,都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对此,江苏省提出了建立国内领先、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强省,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江苏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牢牢抓住这一点,发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以及治理结构的创新,实实在在推动实体经济的振兴与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曹庭瑞在致辞时表示,纺织产业是产业转移的先导产业,从过往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规律、经验和教训,也能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和把握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产业转移。
               从长远看,我们必须崇尚创新、注重人才,加快研发,培育我们的新动能和核心竞争力,促进纺织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重塑国际竞争优势。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研究制定纺织各行业、各领域纺织智能制造的标准、规范和验证平台,二是在全行业推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三是推动开展纺织智能装备、传感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从而形成纺织智能创新体系;四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企业智能化步伐,构建未来纺织业发展范本。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在致辞中指出,在我国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发展中,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我国纺织产业转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他说,产业转移不是设备简单平移,而是要升级。升级就要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其实质是要提升效率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即纺织未来的目标是转移升级、智能制造、生态发展,从而推进我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步伐,为中国纺织做出贡献。
               2017产业转移工作: 一个抓住、两个把握、三个突破。

    .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峻作2016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报告。
                报告中谈到,2016年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及结构调整总方针指导下,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展开。2016年产业转移呈现出纺织产业转移由东、中西、外三级互动向东部、海外、新疆和中西部四轮驱动发展;转移升级成为纺织产业转移的主旋律;政策导向仍然在产业转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环境压力、成本要素压力、产业转移地区兼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对此报告中指出,纺织产业转移工作要被赋予新的概念、内容和形式。在转移中完成升级,在升级中实施必要的转移,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配置全球市场资源,努力提升供应链效率,从而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产业转移决定要素方面,将更加突出资本、管理、科技、人才等因素的作用,在新型发展环境下,特别要注意柔性化生产(智能化)以及大数据的价值作用,打造特色企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同时,报告还提出了2017年产业转移工作总的思想:“一个抓住,两个把握,三个突破”,一个抓住是牢牢抓住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两个把握是把握结构性调整的方向,把握园区可持续发展内力,三个突破是在服务对接模式上有突破,在智能、绿色园区建设上有突破,在布局合理分配上有新突破。

    智能制造与生态发展加速产业转移升级
                   面对我国纺织产业在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生态发展方面所面对的新课题与新挑战,与会嘉宾们为探寻产业转型升级可行性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对于智能制造在纺织中的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就谈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规划出了智能制造在中国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即其主线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其核心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他说,纺织智能制造能够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并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在互联互通的制造模式下协同生产,从而实现精益制造、高效制造、柔性制造、服务制造和绿色制造。他同时强调,纺织在智能制造应用的同时不能忘了人的作用,要进一步提高中国产业工人的素质。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4.0研究所所长王喜文作《智能制造与产业转移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转型升级》主题演讲时也指出,当前纺织工业面临着市场、资源环境与成本的多重压力,传统的以能量转换工具为推动力的经济将难以维系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已没有竞争力,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让工业制造能够有效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缩短工期、降低成本、降低能耗等需求,特别时为纺织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

                 绿色生态是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为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就产业转移中的生态与绿色发展问题谈到,产业转移是一个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移。其中成本要素是转移的一个重要动力。当前,成本驱动的转移在逐渐变弱,产业转移应该有新的动力,智能制造和生态发展成为更重要的动力。园区作为产业转移的载体,应该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园区。生态与绿色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生态是指资源与环境的状态,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园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进的关系。绿色是一种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
                   从园区建设上来讲,可借鉴绿色发展“1+5”模式:“1”是指准入条件,要符合国家相关政策,“5”是指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以此指标体系来评价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可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可从三个层面推进绿色发展:一是产品层面的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二是绿色的5化原则建设绿色工厂,为绿色制造体系奠定基础;三是以品牌企业为龙头,规范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提高供应链的绿色水平。
                   此外,沭阳县委副书记、县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卞建军,河南西平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全喜,上海中昊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宝霖以及宁夏如意科技时尚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宇恒星等人还就智能制造在行业、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主题推介和经验分享。
                  实际上,行业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早已不乏对智能与生态的探索者。近年来,江苏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绿色”、“智能”两条主线,结合实际情况,全力打造高度集约化的特色产业园——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智能时代”的到来使沭阳针织业在“经济冷环境”下出现了“热”发展的“沭阳现象”。而“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的推出,则是为我国纺织产业开展“智能产业园区”建设和以智能制造园区推动纺织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共建创新平台,“沭阳制造”到“沭阳智造”的跨越
                 近年来,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创新平台,进一步促进开发区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研讨会现场,就举行了一系列的签约仪式,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了“沭阳制造”向“沭阳智造”转型升级的重要时刻。
    会上,中纺联产业经济研究院与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还与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分别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记者了解到,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与东华大学双方挂牌成立“东华大学沭阳技术转移中心”。依托该中心,双方将在科技项目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共建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和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借助东华大学优势资源,全力提升开发区纺织服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水品和产品科技含量,实现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促进开发区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还与武汉纺织大学签订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设合作协议。智能制造研究院将围绕“中国制造2025”,依托武汉纺织大学优势资源,重点开展装备智能化及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产业共性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发展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关键技术。同时研究院还将致力于为全行业提供共性技术指导,搭建技术研究与成果产业化桥梁,提供人才培训和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等,为“沭阳制造”向“沭阳智造”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产业转移优秀工作者成为振兴纺织榜样
                 随着纺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纺织产业转移已呈现出新的态势,根据《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工信部《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精神,以及推行“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经过地方政府的申请及有关纺织行业协会的推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同有关部门考察评审,研讨会上宣布,决定将新疆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疆尉犁工业园区、黑龙江亚布力服饰创意产业园区、四川三台工业园区、江苏盐城纺织染整产业园、河南西平产业集聚区、新疆巴楚工业园区列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授予云南保山轻纺产业园、四川屏山县工业园区、江苏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陕西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湖北川东中部轻纺服装之都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称号。
                 此外,在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及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西部转移的工作中,行业协会及园区围绕“调结构、促升级、建设特色园区、智慧园区”为主线,积极开展工作,涌现出一批抓机遇、求发展、攻难关、做贡献的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在他们身上集中反映了新形势下振兴纺织的精神面貌。会上,还宣布了“关于表彰2016年全国纺织园区建设突出贡献奖及2016年招商工作先进个人的决定”。(附名单)
    2016年全国纺织园区建设突出贡献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笔画为序)

    2016年招商工作先进个人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笔画为序)


    2016年度纺织行业十大园区出炉
                 研讨会期间,宣布了2016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产业园区评选结果,并启动了2017年年度纺织行业十大园区评选活动。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制造水平、科技应用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水平,是我国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伴随当前产业园转移格局的改变及“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不断深化,优秀的产业园区如何凭借已有的良好基础,抓住创新机遇,顺应发展形势,推进强国建设,为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示范带头作用,其引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次评选活动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刊《纺织服装周刊》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中国纺织规划研究会共同发起,旨在顺应行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挖掘全国产业园区中的典范与表率,在全行业内推广先进经验,为行业企业谋求转移、资源整合与调整升级提供借鉴。 
    2016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产业园区
    1. 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
    2. 北京服装学院—中关村时尚产业创新园
    3. 衡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 湖北嘉鱼经济开发区
    5. 锦艺国际轻纺城
    6. 利通区生态纺织产业园
    7. 濮院毛衫创新园
    8. 柒牌中华时尚产业园
    9. 四川屏山县工业园区
    10.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