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山西晋中榆次、胶南市纺织机械与浙江绍兴构筑着我国纺机产业集群“三足鼎立”之势。
其中,胶南市的梳棉机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0%,喷水织机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喷气织机占国内份额的2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梭织机生产基地。受当前受纺织市场下滑影响,胶南纺机生产也面临着艰难的突围。
而在榆次,则有更多国有民营企业,在同质化的无序竞争中轰然倒塌。
“量大面广”时代的终结
晋华纺织厂,创始于民国十年,曾经是华北最大的纺织企业,是许多榆次人无法忘记的辉煌。
晋华纺织厂是山西近现代重要的工业遗产,据晋华纺织厂厂史记载,该厂1919年由徐一清(阎锡山的叔丈人)等筹建,1920年动工,1924年正式投产。破产前的晋华纺织厂是中国500家最大的纺织企业之一,鼎盛时期曾经拥有职工1万余人,各种织机2243台,纱锭128320枚,固定资产9000多万元,动力机械总动力2万多千瓦,总投资9000多万元,累计给国家上缴利税6亿多元,相当于投资总额的7倍多。
随着国有资产的转型,由于种种原因,2006年国家批准该厂正式宣布破产。
这其中没有说明的“种种原因”,包含着榆次产业集群各个层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树田表示,我国纺机行业发展到现在,国有企业已经不多,这是因为民营企业都会时刻进行风险评估与抗风险预期,有危机应对储备,不会事到临头才想办法。另外,民营企业的机制也比较灵活,人员和固定资本不像国有企业有没有订单也要养着。
对于大多数纺机企业来说,2012年到2013年都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又一次巨大的市场考验,销售额普遍比上年同期大幅度减少。
对此,王树田说:“纺机产业面对着全行业,纺织每一个行业都与纺机有直接的关系。现在的纺织企业对机械的技术要求很高,过去有些低水平重复的生产模式逐渐被淘汰。因为如此,像过去那种量大面广铺摊子的企业正在不断消失减少。”
企业接的订单多,是不是挣的钱就多?这样一个本来应该根本是算问题的问题,在纺机行业里成为了一个大问题。纺织机械的订单往往是提前确定的,但是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却是一直在浮动的,价格却不能随着成本提高而随意变更,这就造成了纺机企业只能硬着头皮接订单,不接订单没活干,接了订单又不挣钱。
2012年上半年,大多数纺机企业订单由于惯性效应而依旧饱满,但日益上升的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生产要素成本等,严重地挤压了纺机企业的利润空间,再加上同质化产品竞争愈演愈烈,又使得纺机产品的价格难以上涨,其结果就是在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全年,多数纺机企业特别是棉纺设备生产企业量大利薄,有些企业甚至陷入亏损境地。
王树田认为,纺机市场的大部分产品格局已经发生了本质改变。有一些企业,本身就是草台班子,市场好的时候就聚起来,不好的时候说散就散。比如喷水织机,技术含量不高,你也可以做我也可以做,有客户来下单要订二十台机器,这些草台班子的企业就会去采买相关零件,找来一定数量专业的组装队,聚集起来组装一批机器,再卖给客户。在以前的国内市场,购买这样机器的客户为数不少,要求也不高,能用就行,没指望有什么长远的发展和技术提升。
“现在,像这样盲目铺摊子上规模的企业,基本已经全都消失了。”
无序竞争当休矣
对于目前纺织机械行业的三个产业集群来说,王树田认为,产业集群的形式本身,对于纺机行来来说,并不是完全适合。所有企业都做一样的产品,是同质化低水平的重复。这两年来市场大环境的困境,对纺机产业集群的影响就非常大。一些低水的重复建设的纺机企业就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了。
目前,胶南市正常生产经营的纺织机械整机生产企业有81家,专业配套生产企业174家,家庭工厂860家,年产各类纺织机械7万余台。而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中国纺织机械名镇”王台镇。虽然产业规模大,产量高,但无序竞争、市场过度集中、产品同质严重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王台纺织产业健康发展的掣肘。
“在纺机行业里,大家都挤在一起做一个产品,肯定会出问题。”王树田说:“在技术含量高的领域,集中重复的方式是不适合的,纺机就是如此。”
胶南市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效慧表示,在王台规模企业各自为战,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拼装企业搞恶意价格竞争,致使区域品牌难以形成;在市场方面,仅在江苏吴江盛泽镇一处,王台纺机企业设立的销售站点就达300多处,市场竞争之烈可见一斑。
而在王树田看来,纺机行业的重点应该是研究区域经济,而不是集群。区域经济研究的是一个配套问题。因为纺织机械是一种专业化生产,需要社会化配套。纺织机械与其他机械不同之处在于,每个部件都需要专业化生产,而且这些专业的生产很通用。因此这些专业生产的配套是很重要的。所以区域性经济生产,才是纺机行业需要去研究的更重要的问题。
胶南的很多企业认为,目前纺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整个行业产能过剩、无序竞争、价格扭曲。企业生产经营模式高度雷同,组装性质的企业随处可见,真正由自己设计制造的部件也因为缺少行业保护,多数被同行业仿制借用,其结果必然导致纺机产品附加值提升缓慢。
重建秩序,专业配套
“所以,不是说所有企业你做这个,我也做这个。”王树田打了个比方,“就比如一个做衬衫的,你不能连所有扣子也是自己做,这就需要一个配套化。”
纺机行业应该强调的是专业生产、全国配套。特别是在一定区域内,配套性强,配套合理,协作半径短。所有企业都做同一样东西,那这个行业永远也法前行。因为纺织机械发展到今天,每一个零件每一个部位,都已经要求是最好的,但是要一家企业把所有东西都靠自己做到最好,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把协作做好,所有企业强调一个最高点。
纺机行业应该建立一个区域去引导,在区域之内,以一两个产品为主,形成相互之间内部的自然配套。这与集群概念不同,集群概念是并列的,并列就是互相排斥的。而区域则是纵向的,相互之间关联的关系。今后的纺机产业集群,可以按照这种专业区域配套化的方向去获得新发展。
目前国产纺织机械仍存在可观的市场空间,预计到“十二五”末期,我国纺织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200亿元,年平均增长7%。随着纺织市场的不断整合,国内新兴市场正在形成,国外的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市场方兴未艾,这都将给纺机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推进结构调整仍是贯穿行业发展始终的关键,而纺机企业的洗牌过程也将进一步加速。
在纺机行业消失的企业数字可能还将继续增加,但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