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外贸加工:别人手里的风筝
    作者:梁龙 时间:2014-05-23 评论(0)

     

    “中国羊毛衫名镇”东莞大朗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与毛织业有关系。在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地,大多企业是以大厂分单而维持生计的小微型企业或家庭作坊,所以他们的命运往往掌握在别人的手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各种原料的价格上升、利润空间的压缩、订单的减少,他们的生存日益艰难。“没有稳定的业务、稳定的市场、稳定的员工”,这近乎成为微型企业的定义。在资本市场,微型企业真的是弱不禁风。

    服装产业是最传统也最时尚的产业,世界纺织服装品销售额仅次于旅游产业和信息产业,是世界第三大产业。近年来,在经历金融危机、外需不振、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之后,广东服装行业仍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生产总量、出口总额仍稳居全国首位,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广东服装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弱点。

    据统计,2008年东莞全年关闭企业近900家,占当时企业总数的6%。而近10年来,东莞每年正常或非正常倒闭的企业占企业总数在4%左右。而其中大部分就是以外贸加工为主,靠分单而活的小微型企业。一旦大厂自身都难保,它们的倒闭成为必然。

    没有订单就没有饭吃

    “那段日子每天都在亏,实在撑不下去了。”缝盘厂的结束,对于罗芳来说是一种解脱,她再也不用每天为资金的问题而生活在焦虑和烦躁中。2008年的金融危机,罗芳和她的毛织厂度日如年。“资金根本转不过来,现在工人的工资都在上涨,但是从厂里接过来的订单,工价都打得很低,每天都在亏。货款也一直回不来,有的交了货后4个月才来货款,最快也要两个多月。而且,今年大厂的订单不多,很多时候它们自己就解决了,有的大厂甚至自己都没订单做,我们这些小厂接到的单子就更少了。”

    罗芳的缝盘厂是大朗镇难以计数的下游工厂之一,她面临的资金困境,是所有这些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其实,罗芳是2008年才开始做毛织业的,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毛织业的行情令她大跌眼镜,尽管有着多年的毛织经验,但是缝盘厂仅开张两个月,就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我表妹那100多人的厂,也是今年才开始做的,不久前也维持不下去了。我买的那些机器都是1.5万元一台,用了两个月,现在卖出去就只值5000元。”罗芳回忆道,那段时间工厂没有订单,工人又发不了工资,她愁的整夜整夜的失眠。

    而在大朗巷尾一带的小型工厂,有的开工率不到三分之一。在黎贝岭的一个废品收购站,竟有十多部织机正在出售。“现在很多厂都接不到订单,每天都有小厂倒闭,我们厂撤消了一些部门,一些用不上的机器也都卖掉。”在帝龙毛织厂工作的小梁透露:“我们厂有内销部和外销部,外销的订单现在还在做;内销订单今年不多,那边一个人都没有了。如果接到订单,厂里只好发给别的小厂或手工作坊做。内销订单质量要求不高,主要是靠数量赚钱。”

    “两星期前,本来想给一个合作了很久的下游工厂发单的,哪知道说倒就倒了。很多工厂都是在月底资金周转不过来倒闭的,因为多数款项都是月底结算。”江小姐所在的针织厂是有20多年历史的港资企业,下游工厂有几十家。她透露,虽然从2004年开始,毛织行业就出现了倒退,不过2007年毛织行业却异常红火,于是2008年又多了一批新加入的工厂。没有想到,下半年便出现了“寒流”。

    “小微企业向银行贷款,其实是个很搞笑的事情。”大朗一家小型毛纺加工厂老板抱怨。“据我所知,成功概率很小,那个很小的一部分还得是很多附加条件,经过正常的审批程序下来了,黄花菜都凉了。”由于银行银根紧缩,加上市场环境变化频繁,中小企业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难过。2011年,有着20年历史东莞市定佳针织服装有限公司的老板,也因拖欠供货商数千万债务以及工人5月份上百万的工资,而忽然失踪了。

    然而融资对于小微企业的意义无疑是深远的,没资金、没管理、没人才是他们面临的核心问题,三者之间似乎形成了恶性循环,让其始终无法扩大规模,徘徊在生存的边缘。

    为了留人 亏本也要接单

    危机的来临,倒霉的注定是小企业,没有订单,只能硬扛着,实在扛不住了,只有关门大吉。而那些所谓的大企业,其实日子也并不好过。招工难就是一个最大也最直接的难题。

    当时几乎在每个工厂门口都贴着招聘启事,“招工”二字异常醒目。有的厂甚至在外墙上拉出大横幅,写着“本厂长期订单充足、待遇优厚、准时发放工资、住宿条件⋯⋯”随处可见的招工信息,可能会让人以为毛织业订单多得做不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很难与企业大量倒闭的现实联系起来,而这些都只是表象。  

    “这边现在不好招人,有的工厂都搬到外地去了。去年这边闹罢工,有的厂甚至职工走光了。刚开始是因为工钱低在闹,后来是因为伙食、住宿条件不好等原因。现在只有那些待遇福利都比较好的大厂能够招到人,小厂很难招到。”在大朗做织机多年的徐师傅透露,“现在厂里的工资确实涨了,我去年最多一个月2000元,现在可以拿到3000元。我们一天工作9个小时,每星期3天加班,每天加两个小时,每个月有两天的假期。”

    毛织加工企业的工人,一般技术要求不是很高,培训一段时间,就能上手。而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后,一线工人的工资涨了30%,但仍是不好招人。“毛织这行业灰尘大,对身体健康很不好。以前和我一起做织机的几个老乡,现在回到老家做起了小生意,都没有出来打工了。”徐师傅无奈道。

    “一件毛衣按毛料算,今年比2006年平均上涨了20~30%,。就拿使用较为常见的丝光棉来说,去年大概是34~35/公斤,今年已经是40/公斤了,约上涨15%。由于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都上涨,工厂利润空前压缩。一件出口毛衣的总成本上涨高达40%。”多年从事毛织业的方小姐透露:“客户一般会同时让多个工厂报价,最后让要价低的工厂来做,所以很多时候别看工厂还在运作,其实已经在亏本了。但为了留住工人,就算亏本也会接单。不然在招人,就难了。”

    据统计,20081~5月,纺织行业累计亏损额达99.58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了29.7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2.54%。其中,针织行业亏损居全行业第二位。

    “很多人都以为,毛织这一行业的门槛很低,所以总是不断有人想进来,尽管毛织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但它的技术含量却比较高,只有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为应对日益增加的各种成本,稍具规模的工厂都在增加电脑织机的数量。”一位管电脑织机的师傅介绍:“目前我们车间现在有25台电脑织机,每个月只需要发一个师傅5个跟班的工资,按师傅2000元、跟班1300元计算,全车间一个月的工资只有8500元。而在以前,因为全是手织机,按每人工资1300元计算,每个月老板要付工资32500元。这样一算,现在老板每个月省了2万多元。而且电脑织机的速度比手织机快多了。”而当时,大朗很多个体小工厂很少使用电脑织机,基本上用的是手工织机,淘汰也成了早晚的事。

    “出口退税率的持续下调,缩减了毛织产业的利润空间。给出口企业,尤其是利润率较低的中小企业带来了较大压力。另外,新的《劳动合同法》也让中小企业难以马上适应。”对于较多小工厂倒闭的现象,朗镇民营经济发展协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部分小工厂在大朗难以统计,他们的倒闭可以说是产业升级的阵痛。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