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纺织设备有哪些获奖?
在去年的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2013年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上,多项纺织设备科技项目榜上有名。
一直以来,中国纺机企业都希望能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使更多的纺织设备实现国产化。2013年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特等奖相关项目——“百万吨级PTA装置工艺技术及成套装备”由中国昆仑工程公司、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共同完成,打破了国外40多年的技术垄断。石家庄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CXW型聚酯网织机也打破了进口高规格网织机垄断市场的局面,推动了我国产业用聚酯网的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个性化差别化纤维机械发展前景如何?
从个性化纤维产品来说,现在各家企业的技术改造及新上项目一般具备个性化差异化产品特点,企业已经普遍在追跟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差别化纤维带来的是对纺机设备更高的要求,设备水平不够,就无法生产高品质的特种纤维。但是,高性能纤维暂时对于纺机来说还是量相对较小的品种,无法作为纺机企业的生存基础,能够成为企业生存基础的肯定还是一些量大面广的机械品种。高性能纤维用的设备需要一定发展时间,只有当高端纤维的下游市场需要真正打开,才成为化纤机械主流产品的之一。
化纤机械发展将有怎样的前景呢?
对于高性能纤维来讲,化纤工艺的研究很重要。国外企业对于纤维机械的研究有一整套的研发程序,我国与国外公司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机械与纤维工艺的配合及融合度还不够。这将会制约行业创新发展。而从市场空间来说,化纤的应用领域目前正在不断拓宽。从旅游鞋的鞋面到遮光窗帘布,这些产品都已经开始主要采用化纤纤维作为生产原料。因此,从应用领域来说,化纤纤维今后的发展空间是正在不断扩大,而且前景也很好,市场空间仍然非常广阔。

哪种落纱形式性价比最高?
无论哪一种落纱方式,客户选择的道理很简单,那就是用工省、投资省、耗材省。从投资成本分析,毫无疑问,集体落纱长车的投资几乎是智能落纱小车的3倍。从耗材分析,集落需要配备到每锭,不仅耗材数量多,而且维护起来也具有点多面广的不足。而智能落纱机是一台管多台,维护数量与对象具有少而集中的优势。随着时间推移,智能落纱机的机配件质量也会随之改善,耗材也会越来越少。而集体落纱长车发展已经走过20多年,目前的耗材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
数码印花将取代平网印花?
早期数码印花和传统平网印花相比,虽然色彩丰富,但是墨水等原料成本贵,一千克要1000多元,而且速度慢,一个小时只能打印2平方米,很难批量生产。现在数码印花用的喷墨每千克价格只要200多元,打印速度也提高到一小时打印400平方米。未来大有可能取代平网印花。
专件器材与国外差距多大?
随着国内要素成本的上升,国产器材及专件建立在低价格基础上的高性价比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一些采用现代化管理的大型企业采用进口器材及专件,充分发挥其性能潜力,其优势正在显现。如某大型纺织企业在集聚纺品种上采用印度拉丝美公司的钢丝圈,价格为700元/盒,是国内高档产品的3倍,但调换周期长达21天,是国产钢丝圈的5~10倍,其差距之大不言自明。
自动络筒机国产化程度如何?
自动络筒机的三大关键部件槽筒、电子清纱器和粘结器还是以进口为主,特别是槽筒由于加工难度和特殊的技术要求,成为自动络筒机完全国产化的障碍。而由中纺机电研究所牵头与北京超塑新技术公司合作研制的自动络筒机超塑合金槽筒,近日获得重大技术突破,可以为我国降低自动络筒机制造成本,每年减少1000万美元的槽筒进口。
国产精梳机差距在哪里?
尽管国产高效能精梳机总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在设备制造精度、设备零部件材质机械性能的选择以及设备运转稳定性、可靠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长期保持在400钳次/分以上速度、稳定可靠、无故障运行的国产精梳机少之又少,在较高速度下,机器设备运转稳定性、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未来精梳机发展方向在何处?
未来精梳机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变速梳理技术腾出来的梳理区间,最大限度扩展锡林梳理区;精梳机所有传动应该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的伺服多轴驱动、全电机控制,参数随机设置,使控制装置与驱动之间具有极高的数据交换速度,便于操作人员对分离曲线及各主从轴之间速比的调节,基本实现计算机数控和机电一体化,简化传动机构,达到高产、优质、低耗和省人工。同时,精梳机所有传动均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的伺服多轴驱动、全电机控制,工艺参数可以随机设置,这既是精梳机重大的变革和创新,也是未来精梳机的发展方向。
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国内能否生产?
经纬纺机榆次分公司参与生产制造的“G4729型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在天津工业大学通过国家课题验收。该机最厚可以织30层碳纤维,产品大多应用于军工领域。此次G4729型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研制成功突破,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技术的封锁,填补了国内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产品空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国产非织造设备有哪些优势?
国产非织造设备与进口设备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率不高和质量稳定性不足等方面,在一些工艺细节方面、人性化方面还有待提高。但是与国外设备相比,国产非织造设备具有更适销对路,贴近用户工艺配置,具有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和更快捷的售后服务等优势,这是国外设备无法比拟的。
我国唯一攻克干喷湿纺工艺难题的企业是哪家?
由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江苏奥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干喷湿纺GQ45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项目在国内率先突破了国际先进的干喷湿纺碳纤维制造技术,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拥有全套自主研发的国际主流工艺干喷湿纺SYT45相当于T700级的高性能碳纤维原丝生产线和碳化生产线,中复神鹰成为我国惟一、也是世界上第三个攻克干喷湿纺工艺难题的企业。
玻纤用织机市场前途怎样?
开发玻纤用喷气织机就是织机企业走差异化道路的一个表现。与传统喷气织机相比,玻璃纤维专用喷气织机有一些特殊性。例如,玻璃纤维本身弹性模量大,上机织造张力较大,这就需要织机选材好,这样,织轴等关键部位才不会在大张力下出现太大变形,从而影响下机后的布面质量。总之,只有深入玻璃纤维行业,实际了解了纤维特性和行业装备技术需求,才能研发出适合玻璃纤维行业的机型、确保国产喷气织机顺利进入该领域。
目前困扰喷气涡流纺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是投资规模大。同等规模下,喷气涡流纺纱机比普通环锭纺投资高,而且由于高技术电子集成设备的特点,决定了其使用年限远远低于一般环锭纺。
二是产品推广慢。行业普遍对喷气涡流纺纱线缺少认识,一直认为其纱线手感硬是缺点,没有利用好其条干好、毛羽少,在织造时少用浆料、节能减排等优点。因此,对于涡流纺纱的下游面料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培养。
三是维修成本高。目前喷气涡流纺设备尚未实现国产化,全部依赖进口。因此,企业在引进涡流纺后,相关器材还得进口,不仅提高了成本,还延长了维修周期。
氨纶设备前景看好?
新建一套氨纶生产装置,从项目规划、设计到投产,至少需要1.5年,即便技改项目也需要1年以上。也就是说,即使目前开始规划扩产项目,最早也要到2015年方能投产。因此,近两年氨纶需求仍会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这也说明,氨纶价格至少在一两年内不会出现大幅下跌,而设备生产企业在或将在一两年内会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机遇。
技术篇
改革开放期间的纺机行业呈现怎样的特点?
严格的计划经济坚冰开始被打破,纺机业开始呈现市场竞争、百花齐放的格局。指导性价格的范围也从部管企业扩大到全行业,取消了年度生产计划的分配制,改为生产订货会,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但相对于纺织服装业而言,纺机制造业市场化进程有些滞后,直到1992年才基本脱离了计划经济桎梏。
市场格局在改革开放阶段发生怎样的变化?
放松市场准入,形成多种所有制竞争和生产区域化的格局。传统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始被打破,一大批乡镇集体所有企业、私营企业开始进入投资领域,外资在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主要以合资企业方式逐步进入,对国有企业一统纺机市场的旧格局产生了强烈冲击。全国纺机生产布局开始由计划经济初期的分散布局逐步向若干重要区域集中,并最终形成以北京(中纺机集团)、上海(太平洋集团)、江苏、浙江和山东等为主要力量的竞争格局,其中北京与上海以国有经济为主,江苏、浙江、山东则以乡镇和民营企业为主。
纺机行业政企分开大潮中发生了哪些变动?
1988年,国家决定将原纺织工业部直属的20多个纺织机械厂独立出去,组建中国纺织机械集团公司(后于1996年改组为国有独资的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不久,上海以原部管纺织机械器材企业为基础,通过资产重组成立了太平洋机电集团公司。1990年,纺织机械器材协会成立,成为拥有500多个协会会员的纺机行业全国性民间组织。
“限产压锭”是怎样一个发展阶段?
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纺织工业确定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解困的突破口,提出了“压锭、减员、扭亏”三大任务,计划用3年时间摆脱全行业的经营困境。对纺机业而言,最重要影响就是“限产压锭”政策,重点是压缩淘汰落后的1000万锭棉纺设备,解决棉纺锭总量过剩的问题,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则通过兼并、破产和资产重组等手段予以解决。
限产压锭”对纺机行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全国纺机行业特别是国有纺机企业在1998年和1999年上半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1998年全行业亏损额达到了创纪录的2.78亿元。在总量压缩的情况下,结构调整和业务重组就成为国有纺机企业的主要工作重点。而此时,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对国有纺机企业造成强大的冲击。
十年来我国纺机行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去的十年,既是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结构调整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企业重组改制,外商、港澳台商投资以及企业股份制改造最活跃的历史阶段。这期间,全行业外商资本所占比例超过20%,港澳台资本所占比例超过13%。“十一五”期间,纺织机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收资本总额比“十五”期间增长了50.36%,其中外商资本和个人资本分别增长138.87%和7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