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丝绸:定价权的缺失
    作者:梁瑞丽 时间:2014-06-18 评论(0)

     

     

       “丝绸行业与其他纺织企业不同,一头连着老乡(蚕农),一头连着老外(外贸订单),两者变动都很大,每一个季节都会引起价格的波动。最近几年来,丝绸价格“打摆子”、“过山车”明显加剧,振幅加深,频率加快,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兰芳这样总结近几年丝绸行业发展的困境。

    事实的确如此,丝绸行业一方面受国内市场消费疲软、外贸订单不足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蚕茧价格的一路走高,丝绸行业再现“面粉贵过面包”的境况,部分丝绸生产企业面临着停工、减产的局面。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丝绸,正在遭遇寒冬。

     

     

     

    外贸制约的不可抗力


    地处杭嘉湖平原的浙江湖州自古便有 “丝绸之府”的美誉,如今这个灵秀之地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发展困境。记者发现,这里的丝绸厂大量歇业停产,部分厂家或只开单班,或开开停停,有的厂家甚至借着高温、节假日等各种名义放假。

     

    “整个市场目前比较冷清,原料上涨,需求订单减少,造成丝价不稳定。老外都在观望,并不急着下单。”不久前刚从纽约考察丝绸最新需求的沈志平向记者表示,沈志平为湖州润源丝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源丝织)董事长。润源丝织是湖州当地丝绸行业的支柱企业之一,主营产品包括各类真丝绸缎等,年产值在1.5亿~2亿元,90%的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市场。事实上,不只是润源丝织,在浙江湖州,每年都有大量的真丝等丝绸产品出口到欧美、印度等市场,出口贸易成为润源丝织等企业的重要支撑。

     

    另一湖州当地丝绸行业支柱企业丝绸之路董事长凌兰芳表示:“消费减少了30%,市场需求随之减少,欧债危机还没有完全消除,美国经济刚刚复苏,印度宣布逐步增加关税,这些外部因素影响了丝绸市场的需求。”

    当地丝绸界人士认为,造成湖州丝绸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是外贸订单锐减和原料蚕茧采购价的一涨再涨,“面粉比面包贵”的态势明显。更令人担忧的是,9月份过后,形势或将更严峻。

     

    遭遇困境的不只浙江,重庆也在其中。记者了解到,重庆是中国第五大蚕区,该市丝绸生产企业共35,目前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的占到了四成。



    蚕茧价格上涨的压力



    伴随订单缺乏的是作为原材料的蚕茧采购价一涨再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浙江省春茧收购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提高。2012年该省春茧平均收购价格为1651/50公斤(担),2013年平均收购价格为2150/50公斤(担),涨幅达到30%,预计加工成的生丝价格将达到40万元/吨,与目前38万元/吨的生丝现价相比,已经出现“面粉比面包贵”的态势。

     

    湖州市纺织行业协会丝绸分会监测的数据显示,2013年春茧收购价格普遍高于国家茧丝办指导价1750/担。浙江省杭嘉湖地区的这一价格都在2200/担以上,湖州地区约在2400/担以上。

     

    该协会算了一笔经济账:由于近年湖州地区蚕茧质量越来越差,烘烤成干茧后每吨价格在12.5万元/吨左右,按照缫折310计算,每吨生丝茧成本在38.5万元/吨,加上加工成本7.5万元/吨,包括劳动用工、水电燃料等,减去副产品回收3.5~4万元/吨,实际每吨生丝成本已经达到42~42.5万元/吨。如果采购来千岛湖、云南、四川等地质量好些的茧子,缫出的生丝虽然能够多卖1万多元,但刨去物流费用和损耗后,每吨生丝亏损额差不多也是2万元。

     

    凌兰芳认为,丝厂绸厂各自面临困境,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加上宏观经济形势严峻,银根抽紧,劳动成本上涨,丝绸企业本身的劳动生产率不高,有些企业会因此被淘汰。

     

    浙江省丝绸协会秘书长王伟分析说,中国蚕茧产量约占世界的70%以上,蚕茧的供需平衡主要靠国内市场来调节,而丝绸产业最终产品的需求又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在这两个市场中,丝绸企业都没有定价权,成为‘夹心饼干’,中间的利润被一步步压缩。”

     

    影响湖州缫丝业的还有水、电、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资源趋于紧张。“蚕茧价格将长期在高位运行,缫丝产业亏损的现状短时间内将难以扭转。从缫丝企业的持续锐减来看,缫丝业退出湖州或将成为必然。”


     

     

    既要减负  也要升级


    作为我国丝绸的发源地之一,湖州丝绸因“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等特点备受市场欢迎。据湖州市纺织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湖州消耗了全国生丝产量的三分之一,生产了全国绸缎产量的三分之一,世界绸缎产量的五分之一,在技术改造过程中,无梭化已达到75%

     

    湖州丝绸产业的现状,也反映出传统纺织产业正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困局。湖州市纺织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湖州制丝企业大量关闭,产能严重萎缩,五年前湖州有47家制丝企业,产能大约70000绪,年产生丝6000吨左右,目前产能只剩10000绪左右,年产生丝不足1000吨。

     

    面对行业的困境,有业内人士指出,政府对丝绸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有关政策在引导扶助发展高新企业的同时,也应重视对丝绸等传统产业的支持,应“两条腿走路”。支持丝绸企业发展既是文化传承,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解决大量就业。特别是在税收方面,缫丝被看成是农副产品加工,原料只能抵扣13%,成品却要征税17%

     

    在价格波动上,沈志平认为,位于浙江嘉兴和广西的地方丝绸期货市场整体盘子并不大,它们暴涨暴跌的表现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少外贸商的采购价以期货市场的价格为基准”。

    面对行业困境,企业必须转型。然而,资金缺乏的丝绸企业不足以支撑企业实现更有效率的升级,有不少丝绸企业老总抱怨:“靠微薄的利润如何转型升级?如何进行制造装备更新?如何人才引进、技术改造、工艺开发、新产品开发、设备引进?”

    凌兰芳认为,政府应该千方百计减轻企业税负,引导一产蚕桑走向优质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支持二产企业加快科技进步,提升员工劳动素质,经营模式变革,推动三产服务为民族丝绸品牌创建提供帮助,鼓励行业兼并重组。在他看来,整个行业的创新突破点包括养蚕产业化、缫丝智能化、织造数码化、后整理精美化、应用跨界化等,只要有一项重大突破都会引起行业革命,带来红利。不过,近期市场难关如何渡过,这对每一家企业来说都是生死考验,目前政府减轻税负是最为有效的帮救措施。

    为了应对眼下的困境以及着眼丝绸产业更长远的发展,湖州当地的龙头骨干企业开始“密谋”出路,包括走高端品牌路线,增加附加值,采取 “抱团”思路——抱团取暖、抱团前进、抱团发展。

     “行业在震荡中发展,利润在震荡中下降。”在凌兰芳看来,转型升级更加迫切。困境下,丝绸行业的出路有两条,走品牌国际化,挺进纽约巴黎;把市场内需化,走进百姓家里。我们期待丝绸这个古老的产业再次焕发生机。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