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历史长河中一朵不起眼的小小浪花;然而却能创造一个个奇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短短10年时间里,成功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一举登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这是破天荒的壮举,是无上的荣誉。
润源经编,十年大跨越。
白手起家,激情燃烧
2000年春节,常州市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的前身——宏源整经机有限公司成立。当时条件非常简陋,制造第一台整经机的过程非常艰辛。
“没有图纸,没有技术员,就凭着看书、看资料留下的记忆,凭着拆检买回来的二手机来模仿制造,没有材料,就到废品收购站去收集钢板和废轴,从春节开始一直做到收稻子的时候,大概是十月份左右,才做好第一台样机。”斯威芙特制针总负责人夏晓华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况。
审计员张玉华很感慨地说:“到现在我都很感动,因为那时候我们没有铲车,机器造好了以后,我们都是靠那个肩扛,人抬,就这么搭到汽车上啊。”
但这时的整经机在质量上还不能满足客户的高要求,企业用信誉和服务弥补了这些不足。
客服中心经理夏卫东这样回忆:“没有专职的售后服务,是我们的装机人员去维修,就是一般是要下了班,才有时间去维修,维修一般是到晚上两三点,三四点才回来。其实客户也没有说是要你立马过去修机器,但是只要接到客户的通知,我们就这样做了。”
2001年,公司用四台整经机换到了交易到客户整个金加工车间设备。并通过技术攻关,成功开发了宏源系列四个品种整经机,在行业内赢得了较好声誉,也为以后进军经编机制造领域奠定了基础。
2002年,公司从汤庄最早的工厂搬到了常州童车厂。同年10月,奔牛厂区开工建设。到这一年年底,整经机已占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但是在这个时候,王总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放弃已经很成功的整经机,开发缝编机。当时我们一般人根本不知道那个缝编机是什么样子,行业内或者专家,也多表示不认同,就是也不赞成我们搞这个东西。”审计会计王占文对当时的情况印象深刻。
“缝编是一个很细小的一个行业,而且大家都对它不是那么认知。但是当时在很小的行业里面,它还是有需求的,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这一面需求。”因为看到了经编机的未来发展,董事长王占洪带着11个人,坚定地开始研制缝编机。
“当时条件相当艰苦,大家斗志很高,就是没日没夜,所有人都不想下班。”王占文说。
车间主任朱全方是这样描述的:“这台设备当时调试的时候,应该说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有可能是一个切入点没搞好吧,我们调试了两三天,到最后一天,大家其实是真的是没有斗志,没有信心了,但是我们王总不肯放弃,坐在机器旁边。他原来平时不抽烟的,那天我看到了,连续抽了几根烟。等灵感来了,想到了切入点,他亲自动手,机器突然正常了。这台机器的成功,意味着我们润源从此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了。”
2003年底,润源经编正式成立,专业从事缝编机械和经编机械整机的研发生产。
“当时的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但是大家没有给面前的困难阻力吓倒,无论是为了心中一个梦想也好,心中的一种激情也好,大家夜以继日地共同去努力,走出了我们一个企业的路——发展之路。”王占洪感慨地说。
志存高远,攻坚克难
公司初创,目标高远:要抢占产业链的最高位置。通过市场研究、形势分析,公司决定向世界高端纺织机械发起挑战。
2004年1月,润源经编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RY系列缝编机,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常务副总刘莉萍这样说:“你很多东西都是要靠自己去摸索,或者自己去考虑的,不管是从这个结构还是从工艺啊,还是其他方面。所以这个创新,其实某种程度上不是说你要刻意地去创新,是你必须要去创新,你才能够走下去。”
由于各项性能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近,该产品在国内市场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局面,并凭借价格合理和服务便捷等优势,国内市场占有率很快超过80%。
尝到科技创新甜头的润源经编,又有了更高的冲刺目标。
2004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台集光、机、电、智能控制技术于一体的多梳数控提花经编机问世,并再次以高性价比、更优质服务赢得了国内市场。
从2006年起,公司开始在内部施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拼搏与创新始终是高扬的主旋律。
居安思危,求新求变。2006年,在对风电行业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政策分析后,公司组建了多轴向经编机研发团队。经过近2年的努力,成功试制出第一台多轴向经编机。
“我们做经编机以来,虽然产值也不是很高,但是每一年在研发上面的投入,几乎都达到了销售的10%左右,就是舍得在研发上投入。”刘莉萍说。
2010年,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行将结束之时,润源经编登上了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数字化经编装备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为公司第一个“五年计划”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2005年来到公司,如今是运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骏对于润源技术研发的十年亲历其中。
在黄骏眼中,随着市场发展,技术研发贯穿在整个公司的成长过程中。从几个人到一个部门,从一个部门研发一种机型到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润源的研发中心从2010年成立,到现在研发中心已经拥有200人的研发团队,占到全公1000员工的20%。研发基地独立专门研发,每年新产品的研发以及技术升级换代、旧机械的改良,全部大概共有40项以上的新成果。规模这样大的研发中心在国内纺机行业也是首家,这样的投入规模也很少见。
随着国外企业和技术的进入,更加催促研发中心的加速运转。随着规模扩大,产出也要不断提升。产品需求越来越多,研发的项目也越来越多,研发中心的规模也将循序渐进地扩大。下一步的目标已经是建设和强化团队,提升研发团队的人员素质和精度。
“现在,我们要适应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客户需要什么,我们要尽量去满足,为客户量身订制,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特长,也是现在正在做的。我们的客户为了寻求发展,肯定也在不断寻找新型的机械,因此我们也要不断发展去满足这些特色需求。由客户将需求反馈给我们,我们去实现,建立一个长期联系互通有无,为客户量身打造产品。”
“市场变化得太快。机械产品要本身质量过硬,稳定性强才能有市场,同时,市场还需要我们去引导和开发,做好配套服务。”润源经编常务副总王占伟说:“我们在售后服务方面的投入相当大,共有120多个售后服务网点。这也是客户认可我们很关键的一方面。”

逆水行舟,凝心聚力
荣誉只属于过去,企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11年,润源经编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启动实施。
这一年,公司设立了国际营销部,标志着润源正式进军国际经编市场;这一年,润源人致力于CTPM精益化管理;ASCM敏捷供应链、IPD研发体系、营销、客服、薪酬、绩效等大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导入,使公司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有了一个大的跨越;这一年,公司成立决策委员会,集体委员决策使公司发展与个人发展紧紧绑在了一起,荣辱与共,息息相关。
“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以后,而且就是公司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每一年都是这个50%以上的,这是最少啊地递增,所以很快就又体现了一个我们的管理跟不上这个公司的发展,所以王总有在适当的时候又提出了这个要改善我们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几乎我们公司所有的部门都被这个管理体系改造过。改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也是一个很艰难的,就是新的体系进来,又在改变你原来的想法和思路,然后又要照着这个体系去做,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们也付出了很多代价。”刘莉萍至今记忆犹新。
2012年,公司发展的脚步依然矫健。位于武进经发区的研究中心正式投运。建立国际化的项目研究小组,成立软件模拟机器动态实验室、外观设计室、结构设计室、产品检测中心、产品试验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并网罗世界经编行业的高端人才,组建百人研发团队,真正形成国内最大的特种经编机械及其应用的产业集群地,从而打造经编航母,引领行业发展。这一年,润源商标荣获“国家驰名商标”殊荣。
大件传动组长印建平已经在润源经编工作了7年,他感慨地说:“从当初的第一个生产车间,用木板定制的到现在流水线的生产车间,包括还有自己规模的研究中心,从当初的十来号人做一台机器,从头到尾的,包括生产、计划,从只有十来个人到现在的近千人,这当中十年主要是王总的魄力大。”
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润源自成立第一天起,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科技创新、快乐工作”的核心理念。随着公司的成长和壮大,润源人不断积累沉淀,逐步形成了“学习创新、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公司积极强化精益求精的先进文化,引进运用6S管理方法,用制度规范引领员工行为,提升工作效率。
润源致力于人的发展,建立师资雄厚的润源培训学院和课程丰富的润源网络大学,定期邀请名校讲师、行业精英、技术能手为员工传道授业,还成立了润源职工书屋,开展润源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在员工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实一路走过来,从刚开始的不满十个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是有一千个人,这给我们的管理也带来了些困难。”王占洪坦率地说:“所以目前,我们还是在全力的打造我们的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对我们的管理的基础,技术的基础,团队的基础,现在公司的目标就是把基础建设得更夯实一点,这样的话,我们才有能力向明天形成发展也好,挑战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