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如何推动军民两用技术的深度融合?2020中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大会共同探讨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
    作者:中国纺织 时间:2020-12-21 评论(0)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回望过去的五年,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12月20日,2020中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大会在青岛召开。经过多年发展,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大会已经成为行业军民融合工作的重要载体和纺织军需、军工配套产业交流、协作的平台,每次都会吸引大量专业人士参会。今年的会议突出海洋特色,聚焦先进纺织材料在军服、海洋、复合材料、防护、伪装等领域的应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青岛古镇口核心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刘玮,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研究所所长张华,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青岛亿联控股集团董事长刘强,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林,山东省纺织服装协会副会长徐广宁等领导、嘉宾以及来自军委装备发展部、相关军兵种,中国纺联专业协会、企业界等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活动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青岛古镇口核心区管委、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东华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承办,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特种纺织品分会、北京邦维高科特种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协办。

      

      

     

      会议由李陵申主持,他在开场发言中指出,回顾即将过去的2020年,我们经受了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带来的冲击,取得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纺织行业一方面发挥自身技术和产业链优势,积极投入防疫物资生产保障工作,不仅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也确保了行业平稳发展;另一方面纺织行业积极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推动军民两用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创新与应用,构建纺织行业与军方的充分交流机制,推进纺织军民融合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进一步打造纺织行业“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功能,特组织召开本次大会。

      

     

      青岛古镇口核心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刘玮在致辞中指出,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强军之策,又是兴国之举。

      刘玮说,纺织品是第二大类军需装备品,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东华大学等单位,与古镇口核心区共同发起举办中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大会,密切纺织行业和军需单位交流合作,积极推动纺织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不仅有助于部队战斗力提升,而且会促进整个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勇在大会致辞中总结了过去五年纺织行业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方面所做的六项工作。一是成立了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统筹纺织行业军民融合资源,集中力量支持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二是搭建军民两用技术交流与展示平台,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和相互转化;三是编制了《纺织行业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目录》,为纺织行业开展军民对接和军需方了解纺织行业最新技术和成果提供参考;四是设立军民两用技术发展专项,解决当前军民两用技术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和突出问题;五是推进纺织军用标准化工作,为军民两用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六是搭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广行业科技成果。

      高勇指出,推动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要在之前所做工作的基础上,格外重视军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才兴则产业兴,人才强则行业强。与过去相比,我们的物质技术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行业的高精尖人才还是比较稀缺。我们应按照军地联合、共育人才的思路,加强军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合作,拓宽军地人才教育培训渠道,夯实人才融合这个军民融合的基础工程。创新是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源动力,我们应坚持科技创新和政策制度创新两轮驱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互促进,构建强大的军民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最大限度发挥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对军需、民用产品的提升和拉动效应。

      高勇强调,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未来我们将以强国、强军、强业为目标,遵循国家和军队发展建设规划,本着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统筹衔接、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强纺织行业军民两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实施纺织行业军民两用重大工程项目,完善纺织军民两用标准体系,增强纺织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建设纺织行业军民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和新型科研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着眼全局,统筹兼顾,推动军地资源、技术、成果向战斗力和国民经济转化,促进纺织行业和军事系统工程现代化建设。

      

     

      “军服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是由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指导,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东方时尚中心承办的一项行业重要活动,旨在弘扬军旅文化,探索纺织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应用。第二届“军服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历时半年,评选出最终的优胜者名单。会上,彭燕丽宣读了大赛结果。

      颁奖授牌

      

     

      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用、社会服务和军事后勤统筹服务,为纺织行业军民融合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经企业申报、专家评审等流程,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为行业首家“纺织行业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中心”。高勇为青岛中纺亿联时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林授牌。

      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孙晋良对“我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现状及发展战略”情况进行了介绍。孙晋良指出,军民融合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发展军民融合要坚持富国和强军原则的统一。

      报告中,孙晋良从关键材料技术、关键加工技术、关键应用技术方面介绍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

      会上,孙晋良还对军需保障、安全防护、军用装备等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对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建立纺织行业与军方相关需求单位的对接交流平台;以重大专项为牵引,瞄准全球先进水平,提出一批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的纺织军工配套项目,布局军民融合纺织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发展;建立军民融合纺织新材料及制品评价体系及安全保障措施;积极推进军民融合纺织新材料及制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建设纺织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及示范园区,搭建纺织军民两用技术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加强军民融合纺织新材料及制品人才培养及基地建设。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华对高性能阻燃防护面料需求进行了解析。随着通信系统、武器系统、视觉系统等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士兵在战场环境中面临的危险也在不断提升。研究高性能阻燃防护面料,在纤维材料研究层面要实现核心功能材料的突破。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遵峰以“高性能柔性智能材料的创新与应用”为题,介绍了如何利用自然界中生命运动的特征,从褶皱结构、捻曲结构、螺旋结构、折叠结构等方面研发柔性智能材料。

      在捻曲结构方面,课题组研发了捻曲核壳结构水凝胶纤维、强度与韧性接近天然蜘蛛丝的超强人造蜘蛛丝纤维、人工肌肉纤维,发现了纤维捻曲的扭热制冷方案,获得了突破性的制冷效率;螺旋结构方面,研发了人工皮肤、人工肌肉;褶皱结构方面,研发了零泊松比导电材料,获得了大形变下电阻稳定弹性导体。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永明介绍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与安全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是中国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国民关心海洋程度有多高,科学认知海洋水平有多深,国家经略海洋能力有多大是具体体现。

      在介绍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演进、概念与内涵、对外路径、对内路径等内容后,金永明表示,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海洋的作用不可或缺,即海洋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推进和实现,包括南海问题的解决,应符合我国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战略目标,而进一步保障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固化海洋管理机构职权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就特别重要,以实现依法治海目标。

      下午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副主任张传雄主持。

     

      主题报告一

      

     

      青岛大学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教授夏延致在题为“生物多糖阻燃纤维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探讨”报告中,对生物基纤维的研究背景、生物多糖纤维阻燃研究、海藻纤维产业化进展、发展展望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夏延致指出,生物基纤维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比如,生物基纤维需求,特别是阻燃纤维需求缺口较大,远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产品利润仍有不小提升空间;全产业链构建难度较高;品牌效应不突出。

      他介绍,未来生物基发展趋势及重要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研发阻燃生物基纤维;突破原料(生物多糖/生物基单体)的关键制备/提取技术;研发新溶剂,实现产业化应用;突破高效、低耗、短流程技术,实现纤维环保绿色、规模化、低成生产;构建全产业链,加强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研发应用,实现产品多品种细分化等。这种背景下,海洋生物多糖纤维研究与产业化的研究被逐渐提上日程。

      会上,夏延致还对自己的海藻纤维产业化进程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他总结说,十五年来,他和整个团队通过对海藻纤维的持续研发,实现了海藻纤维从基础研究到现实产业化的转变;他认为,未来海藻纤维在军事、民用领域都大有可为。一方面,从技术到装备,海藻纤维产业化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另一方面,纤维原料来源于海洋,其许多性能特别适合用于军事领域。

      

     

      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海工事业部总经理李航宇以“高性能海洋绳缆的发展及应用”为题作了报告。他介绍,当前国内缆绳生产企业主要局限在船舶港口系泊等常规应用,在绳索结构、生产工艺、应用方案等方面多数仍沿用了原有技术,没有大的突破。国内绳索行业有一定的基础材料资源和制造成本优势,但高端高性能的材料、新应用技术仍被国外掌控。李航宇介绍,目前高性能海洋缆绳在海洋工程上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突破。2020年四兄绳业首批深水系泊聚酯缆正式交付,成功打破了欧美几十年对海洋石油平台深海系泊缆的垄断,给中国对南海深海油气等资源开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未来,高性能海洋缆绳将在深水系泊、单点系泊、海洋牧场、重型起吊、水下安装等方面有较大应用。

      

     

      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王闻宇介绍了柔性可穿戴纳米能源采集及防护纺织品的发展情况。他从生物质材料及纤维、功能织物整理、能源再利用、质能转换、智能传感器研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项目研究领域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度契合,经过技术改良也可用于军事领域。以功能织物整理为例,经过超疏水整理的织物,可用于建筑截面自清洁、家具表面自清洁、织物表面自清洁、土工建筑表面自清洁等民用领域,也可用于帐篷、精密仪器、伪装涂层、防化服等军事领域。王闻宇表示,功能性纤维的发展是现代纤维科学进步的象征,未来一段时间内,科研团队将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依托,确定研究方向及内容,形成多个特色功能性纤维的研究项目,形成规模化、多领域、高科技的研究体现。

     

      主题报告二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乔志炜讲解了复合材料用立体织物和成型技术。据她介绍,立体织物主要有三向结构、2.5D结构、三维多向结构三种基础结构形式,主要应用在先进复合材料增强体。在介绍中空织物复合材料时,她表示该技术可以实现复杂型面的整体成型,不仅具有一次成型、曲面连接强度高、耐振动等特点,还具有可设计性强、功能化处理等优势。在谈到复合材料用立体织物未来的发展方向时,乔志炜指出,立体织物将在轻质结构织物、多结构耦合织物、自动化装备等方面开展工作;强调依靠织物组合结构、一体成型,可实现立体织物材料的多功能特性;立体织物通过结构-工艺-效率耦合设计,可实现快速低成本生产。

      

     

      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工程中心高级专家李颖以“从应急救援领域需求看纺织材料的工程化应用”为题作了报告。她介绍,防护服属于个体防护装备的一个大类,是高技术纺织品市场中一个值得注意增长的领域,防护服行业正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长,新冠疫情的影响,防疫个体防护装备达到了2倍的增长。当前我国的高端防护纺织材料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对于应急救援任务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不明晰,造成了产品性能不能完全满足现场使用的需要。

      针对个体防护装备纺织品发展趋势,李颖提出以下预判:高性能增强轻量化纤维是防护服的基础材料,加强个体防护装备应用需求的定制化开发,针对应急救援任务对服装的性能实际要求,重点在防火隔热、耐酸碱、选择渗透性等方向做纺织材料的功能设计,制定相应标准,规范产品、检测方法与适用场景等;开展高新技术防护面料的研究与开发,进行多层防护面料结构设计、多种纤维混配的研究;防护服在满足使用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力求便捷、顺畅、舒适;未来智能装备的技术迭代会使个体防护装备系统发生颠覆性技术革命,个体防护装备的智能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随着未来应急救援任务的变革,智能化个体防护装备中纺织品的需求聚焦在高灵敏度的电子织物、发电储能织物、光纤织物等非传统织物。

      

     

      天津工业大学教授赵晓明讲解了单兵防护装备的伪装和隐身技术。赵晓明从研发背景、研究现状、待解难题、未来趋势等方面对视觉伪装、红外隐身、雷达隐身、激光隐身、听觉隐身、嗅觉隐身技术进行了分析。他表示,实现材料多频谱兼容隐身,通常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高性能微波吸收材料、红外低发射率材料以及可见光伪装材料形成夹层或多层膜等复合结构;另一种是研制微波高吸收、红外低辐射、同时可见光近红外能伪装的一体化材料。举例来说,超材料通过人工“原子”的排列组合,多频谱隐身超材料可以对电磁波谱进行任意剪裁,实现多波段隐身兼容的隐身功能。不过,目前多频谱隐身超材料要从实验室走向实战应用场景,还有很多方面的实际应用问题亟待解决。

      

     
     

      会议最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今天的10个演讲都很精彩。孙晋良院士在主题报告中,对于我国军民两用技术的整体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很重要的判断,接下来的9个报告围绕着军民两用技术中的功能材料、关键技术以及海洋强国等话题展开。

      通过论坛,大家从几个层面形成了共识。

      第一个层面,军民两用技术发展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国家推动富国强军,推动民参军,通过民族的、企业的力量,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为富国强军做出贡献。作为产业、企业,我们也肩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责任。同时,纤维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军事新装备的提升,通过军用领域的应用实现纤维材料的进步,然后再逐渐推广到民用领域,这是提升整个产业企业技术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第二个层面是如何有效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首先要加强自主创新,加强功能化、高性能化、前沿化纤维材料的创新;加强纺织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加强产品创新,推动多功能、高性能化纤维发展;加强应用评估和优化提升。其次要抓住需求。军用纺织品的需求体现在四方面:需要各种功能的服用材料,应用适用性要强;要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材料;智能化材料;实现材料的快速迭代,从供应端推动需求,提升材料适应性。

      接下来,为了实现整体创新,我们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与军方需求的对接;加强建立创新体系,应对军方不断更新的要求;加强核心技术的突破,突破短板、“卡脖子”技术,努力做好前沿技术研究,不断适应未来军需变化,提前做好相关工作的布局。

      

      

     

      在大会精心设置的产品展示区,还集中展示了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包含纤维原料制品、安全防护、航空航天、军需用品、切割产品、医疗防护等类别。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