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 暂无相关信息
  •  
    海宁经编:创新服务综合体走出“海宁模式”
    作者:中国纺织 时间:2018-06-07 评论(0)
         近年来,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新时代新作为新气象为目标,牢牢抓住服务这根主线,不断发力技术创新、科技金融等九大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开展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专业机构积极参与的经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聚力聚焦产业创新资源和创新动能,有力地推动了海宁经编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2017年,园区工业企业总产值187.5亿元,同比增长19.8%,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12.8亿元,同比增长22.6%。
         以服务为先导,以实践做检验,服务创新,不仅在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形成了一道靓丽风景,更成为了旗帜鲜明的推动区域经济特色发展的“海宁模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引领新发展的“海宁经验”

    “海宁模式”见成效  服务花开硕果香 
          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作为我国四大经编产业集群之一,我国最大的产业用经编产品生产基地,拥有3000台(套)KS经编机型、300余台(套)双(多)轴向经编机型,生产品类正逐步从传统服装行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变,应用范围不断延伸,如今已拓展到军事、航空航天、风力发电、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
          依托服务创新,海宁经编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中稳步快进,成效显著。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显著提升。
    为了全力提升经编产业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服务水平,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先后成立浙江海宁经编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浙江省中纺经编科技研究院,获得多次国家创新基金扶持共计200万元,不仅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更为着力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与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共建了“经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会服务站)”,与上海大学孙晋良院士续签院士工作站建站协议,先后建立了“江南大学海宁技术转移中心”、“东华大学创新基地(浙江)”、“武汉纺织大学新产品研发中心”,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建立产学研框架合作协议及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定期开展沟通交流。
          2017年,在综合体建设带动下,服务区域内经编及相关企业技改支出18.72亿元,同比增长68.5%;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近百亿元,占比超过一半;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累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了26家;3家企业成功创建了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此外,园区还积极鼓励企业运用专利武器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年专利申请量479个,同比增长14%,专利授权量295个,同比增长11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8个,同比增长90%。同时,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机制,对内实现联盟知识产权共享,对外实施防侵权保护,聘请专业律师团队入驻,不定期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培训与宣传。

          综合体运营机制和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目前,该综合体已形成以政府引导,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浙江中天纺检测有限公司、海宁华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中鑫创业有限公司、工程大科技园海宁园区等多家企业市场化运作的综合体运营机制。其中,公共服务体系内容涵盖企业产品检测服务、标准引领制定、经编人才培训服务、展览展示服务、创意设计服务、成果交易平台搭建、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入驻企业“保姆式”全程办事代理服务等。
         2017年,园区实现检测项目65616个,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23万元,累计制修订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19项、海关加工贸易单耗标准1项、“浙江制造”标准1项;组织了310家企业展商参加了12个境外展会以及10个境内展会;“两创中心”投入使用,15家企业作为孵化培育对象入驻;上海工程大海宁科技园已入驻项目62个,创建了嘉兴市级科技孵化器,并引入了两家省级众创空间。

         科技金融服务
    形成支撑有力。科技金融服务是确保工业企业正常运行、良性发展的保障,综合体内科技金融服务建设十分全面,集聚了5家银行、1家融资租赁公司、1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担保公司、1家会计服务公司和200多家基金公司等,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有效服务和保障
         2017年以来,园区累计1500余户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担保等获得贷款130多亿元。在此基础上,该园区管委会和海宁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办)正在谋划建立海宁钱潮金融小镇,与已经建成的沪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海宁园区和海宁跨境电商产业园形成“三园一镇”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
          生态环境建设有序推进。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而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也不能受到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制约,为确保两者协调一致,成立了“美丽园区”办公室,大力推进生态化服务建设。引入锐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大都市热电以及第三方中水回用机构,为企业提供统一能源供应、废气综合治理、废水中水回用等服务,协助企业完成新能源的替换、环保设备的更新升级。
         目前,园区还被列入浙江省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在全年经济总量增速达到19%的前提下,实现园区节约用水12.7万立方米;废旧物资综合利用量4.2万吨(2016年利用量4万吨);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以及CO2 排放量均达到规定的目标要求。

    深挖服务潜动能  让服务转化为生产力
         创新,永远在路上。
          为了继续引领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激发创新服务综合体的优势,让服务落地生根,转化为生产力,海宁经编产业园区自查短板,深刻意识到:目前园区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龙头企业的辐射面和带动力不足要素资源制约严重建设用地指标、环境容量指标等硬性指标都面临着巨大压力,产业后期发展空间受限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但前道原材料主动权无法完全掌控,后道后整理配套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不足与欠缺,殊不知,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早已结合行业发展实际,认真思索,清晰定位,立意高远,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描绘出了新蓝图。

        
          激发协同创新活力,
    “新联盟”打造科创新平台。
    进一步扩大浙江省新材料业高性能产业用纺织材料技术联盟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海利得等行业优势企业研发能力提升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实验室,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创新集群,努力实现“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雁阵效应”。
          同时坚持抓大不忘扶小,深度发掘和提升经编研究院的研发职能,引入更多新型专业研发主体,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分层分批培育一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活跃其他小微企业开展科技活动,实现700余家企业的科技活动全覆盖。
        
         打破地理空间限制,
    “互联网
    +”打造智能制造云平台。经编产业智能制造云共享平台由浙江省中纺经编科技研究院承担建设。一是对经编设备进行机联网及自动化控制改造,构建一个“可测可控、可产可管”的纵向集成环境二是在经编设备联网的基础上,构建智能工厂车间的全周期的信息数据链,最终形成以信息数据链为驱动,以模型和高级分析为核心,以开放和智能为特征的经编智能制造工业系统。
         创新产业链延伸内涵,“新经济”打造集成服务平台。与浙江物产化工集团合作,对园区生产企业的各类非核心服务需求进行整合,以提供规模化、规范化的高效率和低成本服务。第一阶段突出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以这类具有示范效应的生产企业,启动货物质押融资和主原料拼盘采购,从而达到融资畅通并降本、主原料成本降低的目的。同时,集成服务平台集中备库,在保障及时供应的前提下降低了园区整体库存水平,构建企业及产业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集聚产业服务要素,“园中园”打造提升发展平台。培育建设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新建经编科创中心,前两期规划建设近百亩,项目建成后将作为经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拓展物理空间,打造更多的新型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将进一步整合集聚经编产业科技服务资源以及其他相关资源,通过空间集聚实现产业服务“最多跑一次”。
          同时,有效开拓和充分发挥现有“沪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海宁科技园”、“海宁跨境电商产业园”三个“园中园”服务功能,为产业生产性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市场等创新要素,让“园中园”逐步成为生产性企业服务集聚区。

          栽上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通过服务创新,打造经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如今,海宁经编产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春天,必将在新时代写就新辉煌。
     
     
     
      发表评论 共0条评论
    验证码: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