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六世纪的荷马史诗中,手套被记载为一种用餐时抓饭的工具,而跟随人类历史的长期演变,其同服装一样,如今已成为人们冬季御寒及专业生产劳动等方面的重要装备,甚至,塑造出了一座“名城”——嘉祥。“世界手套看中国,中国手套看嘉祥”——在山东济宁这块9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嘉祥县孕育出了全国最大的手套产业集群。然而,产业经济总量偏低、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缺位、发展受制于劳动力缺失等等问题,也迫使嘉祥严肃思考:这个冬天已快要过去,手套名城的春天还会远吗?
小手套撑起大产业
相比针织产业中的服装、面料等集群,手套最为突出的大概就是一个“小”字,而事实上,以嘉祥为代表的手套产业集群,正在成为活跃在针织产业中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嘉祥手套产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论及这段历史,当地很多企业家都会讲到成立于1987年的第一家台资手套生产厂——三圆工业有限公司。尽管该企业早已退出行业舞台,其却为嘉祥培育了大量的技术工人以及手套产业的管理人才,济宁全成手套有限公司董事长满常通曾在“三圆”做过十几年的销售员,据称,嘉祥县手套企业80%的老板都曾经在三圆工作过。
作为嘉祥手套行业的开路先锋,三圆好比是棋盘上布下的第一枚棋子,形成扩散效应,这盘棋越下越大,局面就越好看。经过多年的探索,嘉祥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手套生产进村入户,建立了“协会+企业+加工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行业协会监管、龙头企业引领、加工户密集劳作这几个环节相互配合,完成了当地手套产业的布局。
2008年,嘉祥手套产业协会会长陈建华就开始尝试手套生产进村入户,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嘉祥700多个行政村几乎都建立起了手套加工厂。不但解决了农户劳动力就业,还使手套产业分工更加细化,增强了产业的生命力。
用经济辐射效应形容嘉祥手套产业最为恰当,这种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乡镇为依托,向全县多数乡村辐射传导的发展格局和城区龙头企业集聚、乡镇驻地设厂、农村农户设点的发展态势,助力嘉祥成为了独具特色与影响力的针织产业集群。
如今,历经近30年的滚动发展,嘉祥手套企业已增至200多家,加工户有700余户,涵盖了手套生产、辅料配套及商贸物流等领域。每年生产的手套包含了防寒、滑雪、打猎、射击、运动、针织等六大系列,并完成了上千种手套产品的设计研发。可以说,嘉祥的小手套,撑起了一个大产业。
名城之下的挑战
翻开中国产业集群50强的名录,以手套产业闻名于世的嘉祥赫然在列。2007年,嘉祥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了“中国手套名城”的称号,以至于在业内一直流行着一句话:“世界手套看中国,中国手套看嘉祥。”娓娓讲述着嘉祥在手套产业中的绝对影响与地位。
而在市场的风浪中打拼过的纺织人都会清醒地看到,褒奖的背后,往往是问题、竞争与挑战。相比那些销售额动辄几亿元起的针织产业,嘉祥还没有一家销售过亿元的企业。虽然手套产业有较好的产地规模,集群有一定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但究其产业的特殊性,在经济总量上,与其他针织产业集群还有很大的差距。据数据显示,嘉祥规模以上企业仅占总数的11.7%,而绝大多数的小企业规模和产值相对偏小,所以加快规模以上企业的增长,提高经济总量显然是首要的发展目标。
“笑意达”、“亲谊”、“曾子故里”等20多个手套自主品牌都出自嘉祥,但消费市场主要侧重海外,国内的市场份额偏小,缺少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济宁中兴手套集团有限公司便属于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代表企业,在外销市场摸爬滚打的10多年中,其生产的滑雪手套在欧美、日本已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如今,董事长陈建华有意转战国内市场,在他看来,打亮品牌才是嘉祥手套业提升的必经之路。
除了作为生活中的御寒用品,在专业体育领域,滑雪手套也是一个需求量可观的市场。嘉祥手套产业以机织运动手套为主,主要包括滑雪、打猎及射击手套。据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机织运动手套占嘉祥手套产品总产量的97%,其中滑雪手套占比为72%。嘉祥县滑雪手套生产能力达5500万双,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2.58%,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占我国滑雪手套国际市场占有份额的76.38%。尽管优势明显,但国际竞争的加剧不容忽视,尤其是劳动力之争。
纵观国际市场,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地区一直凭借着充裕低价的劳动力和有力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吸引手套生产加工企业投资建厂;而在国内,劳动密集型的手套产业,始终受制于劳动力的缺失。嘉祥的劳动力虽多,但内陆手套企业的吸引力远不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势必造成了劳动力流失,尤其是熟练工人的缺少,将成为手套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较大挑战。
打造手套产业的软实力
在时任嘉祥县县委书记的李长胜看来,嘉祥手套业的迅猛发展也并非偶然。自2005年起,嘉祥开展了多次专题研究,探寻手套产业做强做大的根源所在。通过对本地棉产量、劳动力、环境等条件的科学评估,嘉祥的决策者们才决定将手套产业作为优势产业来抓。
起初,嘉祥手套产业处于缺乏监管的散漫状态,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竞相压价、恶意竞争的现象。由于协会是规范行业发展秩序,整合行业资源,凝聚产业发展合力的重要组织者,按照“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参与”的原则,嘉祥于2006年9月份成立了嘉祥手套业协会。事实证明,“协会+企业+加工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嘉祥独具特色的手套产业链。
在政府与协会的重视与管理下,嘉祥建设了手套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多次举办博览会和贸易洽谈会,特别是2009年启动的首届中国手套节,正是嘉祥对手套文化传播的一种探索。尽管以专业的标准来衡量,手套节与其他带“中国”字头的展会相比,还亟待完善与提高,但会里会外能够感受到嘉祥手套产业甚至中国手套行业欲破茧而出、化茧成蝶的迫切心情。手套节作为一个展示窗口,正是意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手套这个再普通不过的针织品,以至于不少嘉宾参展后感慨道,原来手套的种类有这么多,一双手套的科技含量可以那么高!
探究嘉祥的历史渊源,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圣贤”之一宗圣曾子的故里,同时也是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江苏友谊手套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吕荣就强调文化的力量:“嘉祥可以借鉴曾子故里及孝文化的优势,将手套的精神发扬光大。”在他看来,现在对手套文化的传播还不够,特别是手套在友谊与亲情方面代表的文化内涵,是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
这一观点道出了嘉祥的手套产业在提高硬件竞争力的同时,也亟需文化的辅佐,从而带动软实力的提升。同杠杆原理一样,或许这就是嘉祥撬动手套产业的支点也未可知,正所谓手套温暖了人们的生活,也要深入温暖人们的内心,直到驱除冬寒,迎来自己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