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相关信息
  •  
    • 俞建勇:一份33年的责任

      周期:

      日期:

      页数:

      人气:

      精彩导读:2013年12月19日上午,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51名科学家新当选为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是其中一员。他是本次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中唯一一位纺织工程领域院士,也是纺织领域间隔11年后当选的第9位院士。 忙碌,是记者在与俞建勇院士沟通采访时最大的感触,频繁的出差和会议日程,让这位新晋院士的日程表满满地排到了农历新年。 在纺织行业“十二五”进程已经过半的时候,我们一起走进俞建勇院士的纺织人生。

    • 详细介绍

    • 纺织人俞建勇

       

      20131219上午,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51名科学家新当选为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是其中一员。他是本次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中唯一一位纺织工程领域院士,也是纺织领域间隔11年后当选的第9位院士。

      忙碌,是记者在与俞建勇院士沟通采访时最大的感触,频繁的出差和会议日程,让这位新晋院士的日程表满满地排到了农历新年。

      在纺织行业“十二五”进程已经过半的时候,我们一起走进俞建勇院士的纺织人生。

       

      对话院士俞建勇

       

      《中国纺织》:在您当选院士之后,在生活、工作或者心态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俞建勇:一如既往保持平常心态,但可以肯定的是,当选院士,对自己在治学、服务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了,责任也更大了,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为行业科技创新做更大贡献。

       

      《中国纺织》:作为非常年轻的院士,您认为会在什么方面承担更多责任?

      俞建勇:首先还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承担科研攻关任务,努力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中国纺织》:中国工程院发表了致新院士的一封信,对新院士提出八点共勉,希望他们头脑清醒,婉拒不适当的物质待遇;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谦虚谨慎、不以权威自居,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等。您对此持怎样的观点?

      俞建勇:工程院对新院士提出八点共勉,非常必要。作为新晋工程院院士,必须牢记使命,谦虚谨慎,做良好学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作表率。做任何事情既要有只争朝夕、尽力而为的精神状态,也要有量力而行的科学态度。

       

      《中国纺织》:您一直致力于纺织材料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您如何评价自己30多年的工作?

      俞建勇:从进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开始,30多年来自己专注于纺织材料领域的学习、研究和教学,尽心尽力为行业的科技进步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除了“希望能通过自己努力,见证中国纺织科技由弱转强”的坚定信念,更主要还是得益于纺织领域专家的悉心教育和指点,得益于行业和企业的鼎力支持。但与国家和行业的科技创新重大需求相比,还是存在不小的距离,需要更加努力,发奋工作。

       

      《中国纺织》:您认为在30多年中,什么事情是对您影响最大的?或者有什么转折性的事件?

      俞建勇:一是自己在攻读研究生期间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导师,培养了我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治学精神;二是30多年在东华大学学习和工作,学校给我的学术成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三是纺织领域专家、行业和企业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激励我对事业坚持不懈地执着与追求,努力寻求工作突破。

       

      《中国纺织》:您也获得了很多的奖项、奖励和表彰,您觉得这些社会和行业的肯定对您的意义是什么?

      俞建勇:社会和行业的肯定既是对我个人和团队取得学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纺织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努力进取的期盼,这意味着更多的压力和责任,我们应更加发奋努力,更好地为纺织行业的科技进步作贡献。

       

      《中国纺织》:在纺织行业面临发展瓶颈的时期,您认为作为一名院士应该为行业做些什么?

      俞建勇:我国纺织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总量规模世界第一的产业。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我国纺织产业必须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突破行业发展瓶颈,再上由大转强新台阶。作为工程院院士,应该继续发挥自己在纺织工程科技领域的专业特长,培养行业科技人才,以基础理论支撑技术开发,用技术成果推动工程化应用,身体力行,深入工程科研实际,与业界专家一起,积极为全纺织行业的科技进步建言献策,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纺织》:在很多中纺联的会议上,经常能够见到您的身影。您也经常深入企业,与企业管理者沟通。从您个人来说,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接触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俞建勇:个人力量与行业需求相比,总是渺小的。自己长期从事纺织科技工作,深深体会到只有时刻瞄准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才有可能更加充分发挥学科对纺织行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事实表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开展纺织领域的科技创新,是一条充分释放高校、行业、企业各自科技创新潜能,加快行业科技进步,推进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中国纺织》:您认为纺织行业的科研体系是否存在问题,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完善?

      俞建勇:纺织行业的科研体系须进一步整合完善,要以纺织产业领域的重大需求为导向,面向一个一个重大任务,集成纺织领域优势科技资源,以企业为主体,发挥高校、科研单位强大的科技支撑作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开展包括基础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研究等在内的重大任务系统化攻关,体现科技创新的实效化。

      单就技术创新而言,如何真正做到以需求为导向是最困难的。创新需要围绕整个国家和行业的战略展开,而不是单纯从我们的研究兴趣出发,一方面要结合国家最主要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围绕整个行业急需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瞄准需求,着重原创,如果这一点没有抓住,很多研究工作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中国纺织》:2005年起,您开始担任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您如何看纺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俞建勇:我一直认为大学是创新的支撑,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大学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独特优势。企业要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经营管理与之相匹配,技术创新要与经营管理创新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创新效益。

       

      一份33年的责任

      “我真正接触纺织是在大学。我之所以学习与从事纺织专业并一直坚持至今,就是始终有一个信念: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见证中国纺织科技的由弱转强。现在想来,这可能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责任。”这是俞建勇在当选院士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1981年在东华大学(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就读纺织材料专业算起,今年49岁的俞建勇跟纺织材料打交道已经33年了。

       

      他的合作伙伴说:“跟教授合作的项目让人放心。”

      他的同事说:“俞老师大气,对利益、对事、对人都是如此,他自筹经费开展研究院的建设工作,对一些科研热点他也愿意用自己的经费投入先期研究。

      生活中的教授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他总是面带微笑,跟学生布置任务都采用商量口吻,然而他的团队成员都有点敬畏他,因为他总能委婉地切中问题要害。他的追求卓越、他的高度负责、他的认真细致,令所有团队成员肃然起敬,他们私下里称他是“无为而治”。

      工作是教授的至爱,带给他无限的乐趣。只要不去企业、不参加会议,他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校园内,或规划工作、或科学研究、或学术讨论、或指导论文,或与学生交流等,常常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甚至通宵达旦。他对工作始终充满着热情,对学校的前景充满着信心,对行业的发展充满着憧憬。

       

      推动车轮向前

       

      教授自2005年起开始担任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研究院是整合东华大学纺织相关学科力量的纺织研究平台,目的是推动纺织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多学科攻关是研究院的一大特色,他的创新团队中往往集聚了多学科的优秀人才。在学术自由较为盛行的高校,俞教授能够有效地汇聚各学科的精英参与到共同攻关的科研项目中实在令人叹服。

      除了多学科联合攻关,教授还着力推动与企业的联合。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企业对学校的要求是“拿来即用”,这种理想主义往往导致企业乘兴而来,失望而去,于是俞教授着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告诉企业,“大学是创新的支撑体系,而不是简单的供给体系”,另一方面,正视科研成果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差距,深入企业内部帮助解决产业化问题。通过不断沟通,俞教授深刻意识到,当一个企业试图改变自己产品面貌的时候,需要开展系统的创新工作,企业要有规划,有措施,开展各个环节如生产工艺、关键装备、环境特性、需求市场的创新,最终实现可控的产品技术提升。产品的转型如此,企业的转型亦如此。

      除了众多的科研成果、著作论文外,俞建勇教授还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他是一个深刻了解产业需求的教授。

      长期以来,他对行业发展投入了巨大关注。他致力于纺织材料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在相关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排名第15),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1,3),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发表SCI论文132篇,EI论文41篇;授权发明专利74项,2011年获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首届中国纺织学术大奖,在纺织新材料研发及其产业化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积极参与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纺织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国家发改委“纺织行业‘十二五’科技及2020中期发展研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纺织行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等多项国家纺织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与制订,为纺织行业科技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记者手记:

      他是纺织行业最年轻的院士,他是高校教师科研创新的典范。他,倾心尽力多学科合作和科研产业化,使教师反哺产业的成效不断显现;他,始终不渝着眼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进行科学研究,为突破纺织行业关键技术瓶颈做出了重大贡献。因为睿智的头脑,他自信、务实,因为纯净的心灵,他快乐、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