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守华是工农兵出身,尽管无法掩饰岁月的痕迹,发福的身体让人无法想象到军人的英姿,但他带着一种气势,一种骨子里才有的气势,近乎固执的冷静,近乎无畏的自信,这种气势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无法轻视他的感觉。
戴守华同样保留着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在他的话语中,油条、蛋糕、木桶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成为他信手拈来的喻体,让人忍俊不禁中而颇受启发。
这位山东汉子也有着颇为稚气的一面,公司规定只能在会议室吸烟,这对烟瘾极大的戴守华来说,实在是个挑战,还好他是领导,找他汇报工作的人多,事无大小,他都会对员工说:走,到会议室说。

戴守华 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
戴守华:叫板国际大牌
凤凰公司的厂门极其低调,20世纪50年代的大青石路,并不气派的厂房明显带着几十年前的岁月痕迹,这一切都让人无法与在非洲市场30%占有率的凤凰品牌联系起来。但戴守华觉得这些并不重要,关键是实力,这种精明的保守也让他显得与众不同。
但他让中国首次实现了民族蜡染从小作坊到机械化生产的世纪跨跃,一改英国、荷兰的百年老公司雄霸国际市场的局面,成为蜡染领域里第一个向国际大牌叫板挑战的企业。
非洲高官夫人“走后门”
戴守华电话很多,有时候手机会一直不停地响,实在抗拒不了,戴守华才会接电话。“又是使馆打来的。”戴守华说,经常会有一些非洲有实力和势力的企业托使馆人员打来电话,想提前拿货。曾有非洲某国商业部长的妻子(亦是该国一进出口公司的老板),不远万里来到青岛,为的就是要将与凤凰公司签定合同中的提货日期提前30天。
在非洲,提起“凤凰”面料,可谓家喻户晓,当地人都以手提“凤凰”标志购物袋而引以自豪,凤凰蜡染布在非洲的市场占有率已高达30%以上。
凤凰公司蜡印面料的生产是从贴牌加工开始的,在创品牌的过程中,凤凰公司从生产设备的自主创新、生产工艺的自主创新、产品设计的自主创新入手,几年来,随着印蜡干落布技术、三色跟踪对花技术、印度兰染色技术、仿真蜡蜡泡染色技术等多项创新成果在生产中应用,使凤凰蜡染布的质量逼近了英国、荷兰的百年老公司,而远超国内同行,为“凤凰”品牌的确立找到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点。
2006年,凤凰公司“爪哇印花布”、“烫金蜡防印花”、“皂化松香回收再利用技术”三项目通过市级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12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授予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为“中国蜡染布研发生产基地”称号,这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蜡染布基地。
塑造“大凤凰”
企业的最终目地是发展,戴守华这届领导班子制定了“建立完善三个基地、两个保障”的目标措施,来实现企业的根本改变和发展。
所谓“三个基地”,一是建立完善生产基地。产品要想在市场上畅销,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就没有竞争力,建立完善生产基地是基础,是第一要务。2003年,凤凰公司组建了新的凤凰东翔印染有限公司,第二个月就实现销售收入2300万元的业绩,提前实现目标。
二是建立完善销售基地。凤凰的产品销售实行了市场总营销、总代理制。事实证明,凤凰印染公司忍痛割爱,将其他经销商拒之门外,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该公司产品价格的稳定和销售网络的开拓,同时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从而为“凤凰”这一主打品牌的推出做好了铺垫工作。
三是建立完善原材料基地。理顺采购程序,建立健全原材料采购网络和渠道,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的稳定。同时加强原材料以进养出,在巴基斯坦等国家进一步筛选原材料供应渠道,扩大原材料在国外的采购比例,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因降低退税和人民币升值给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
凤凰印染有限公司在建立完善三个基地的同时,做好两个保障:一是设备的保障,没有好设备生产不出好的产品。在技术改造上,凤凰公司每年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有的购买,有的自行研制。二是加大企业文化建设,提出“质量兴厂,创新兴业”的经营理念,统一全体职工的思想,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不换脑子就换人”,“脑子转变是财富,不转变是包袱”等思想观念深入到每个职工。 |